【財經評論】大宗商品定價權之爭 中國在鐵礦石上邁出第一步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上海證券報》周一報道,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金屬(上海)與山東萊鋼永鋒鋼鐵,簽訂了以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貿易合同。這標誌着中國鐵礦石期貨價格已經被全球最大鐵礦石生產商認可並開始用於貿易定價,是「中國價格」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產業鏈中最重要的加工製造中心。中國進口的大宗商品不僅數額為世界之最,而且涉及的種類繁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的15種大宗商品的絕對價值額為3,976億美元,佔全球進口份額為19.5%。

此外,中國對部分大宗商品的進口依賴程度也較高。據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姜洋介紹,原油、鐵礦石、大豆三種關係到中國化工、鋼鐵、食品加工製造產業鏈運轉的大宗商品的進口額佔中國消費總額的比重均在60%左右。

中國是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最大的進口國。(視覺中國)

中國一買一賣舉措 致價格波動

然而,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並非簡單的買方市場,中國進口量雖大,但不足以影響交易價格。這導致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買什麼,什麼漲;賣什麼,什麼跌」。

大宗商品的市場由現貨市場、期貨市場及相關衍生品市場組成。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通常由期貨市場掌控,這主要是因為大宗商品的貿易合同通常需要參考未來價格的波動情況,而期貨恰恰反映了這種波動。由於美國期貨市場發展較早,且布林頓森林體系建立後美元成為國際結算的主要貨幣,大部分大宗商品的價格一般在美國三大期貨交易所形成。

因此,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為首的經紀商成為大宗商品價格的重要決定者。高額利潤是這些來自華爾街「弄潮兒」的唯一興趣。為此他們組建了研報分析團隊、交易團隊和現貨存儲公司,形成了從引導市場輿論導向到囤積居奇的完整產業鏈。然而,期貨誕生的目的原本是消除實體經濟生產經營者面臨的價格風險,金融巨頭們卻把期貨市場逐漸變成了攫取利潤的場所,大肆壓榨實體經濟生產經營者的利潤。

作為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費國,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成為沒有定價權的最大受害者。2005年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宣布擬投資1,070億元(人民幣,下同)進行電網建設與改造,隨後國際銅價應聲大漲,創下16年新高;2009年中國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後,全球大宗商品普遍上漲;2015年中國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將新能源汽車列為重點發展領域,並列入「十三五」規劃,隨後鈷、鋰等用於製造鋰電池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

中國鐵礦石品位相對較低,需要大量進口以滿足鋼鐵生產需求。(視覺中國)

要有定價權 從源頭做起

因此,為了經濟的健康運行,中國必須爭取到大宗商品的定價權。為此,中國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雙線出擊。

一方面,中國成立了品種豐富的期貨交易市場。目前中國三大期貨交易所推出了覆蓋農業、化工、金屬、能源等多領域的期貨、期權產品。憑藉着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某些期貨品種的交易量世界領先。例如,2018年3月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的原油人民幣期貨在五個月後單月成交額就突破了10萬億元,交易量僅次於美國的WTI原油市場和英國布倫特原油市場。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從源頭入手頻繁收購國外資源公司。以銅礦為例,自2008年起以五礦集團、紫金礦業、銅陵有色集團為代表的中資企業開始大規模收購海外銅礦項目。據中國立鼎產業研究網統計,目前中資企業在海外控股的銅礦資產產能超過200萬噸,佔據全球產能8%左右,已經超過2018年中國國內120萬噸的銅礦產能。

中資企業佈局海外資源項目緩解了因定價權不足帶來成本增加。(視覺中國)

期貨市場存4方面缺板

如今,淡水河谷與中國企業簽訂,以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貿易合同,證明中國謀求大宗商品定價權的努力沒有白費。然而,中國也應當意識到在資本市場建設的道路上,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中國在完善期貨市場的制度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強國際交流,推出能夠吸引國內外市場玩家廣泛參與的交易規則。在4月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期貨分析師暨場外衍生品論壇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中國期貨市場在制度供給、市場建設、投資者結構、服務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需要從加強供給、提升服務、擴大開放、重視人才四方面補足短板。

其次,中國要加快金融開放,以人民幣報價的期貨品種必須配合國際化的人民幣才能發揮其影響力和定價作用。同時,大宗商品定價權向中國轉移也能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大連商品交易所理事長李正強在2019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表示,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期貨合約一旦成為國際貿易定價基準,將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隨着中國期貨市場的完善、金融開放的推進以及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佈局國際資源市場,中國在大宗商品市場的話語權日益增強。未來,量變或將引起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