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穩」字背後的變化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12月12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29次「穩」字,「穩字當頭」成為中共為2020年經濟工作定下的總基調。「穩」針對的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並「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然而,「穩」並不意味着延續現有經濟政策,少做改變。在「穩」字背後,中國的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會議對宏觀政策的表述看,延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提法,但是對逆周期調節政策力度的定調從以往的「加大」變成了「科學穩健把握」。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對應的目標較多,單純加大逆周期調節政策力度可能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因此本次會議明確表示要「加強全局觀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

為了達到「動態平衡」,穩健的貨幣更加強調「靈活適度」。會議認為「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比中國央行「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名義增速相匹配」的提法更具操作靈活性。2020年中國的貨幣政策可能會相對更加寬鬆,但是「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的表述仍表明中國不會出現「大水漫灌」。

中國經濟增長需要向着高質量發展。(VCG)

將質量分開表述

其次,會議首次將「質」與「量」分開表述,提出「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目前,中國經濟在「量」上的壓力並不大。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之一是,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根據中國光大證券測算,2019年、2020年中國GDP增速分別達到6.1%和5.8%就能實現該目標。

中國經濟更需要「質」的提升。《香港01》在文章《擊破「崩潰論」 中共會議凸顯「量」與「質」的取捨》中認為,中國經濟「質」的缺失正在拖累「量」的發展,因此中共的關注點已經從「量」轉向了「質」。2020年,在「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會將更多精力投入產業升級、財富分配、污染防治等影響「質」的問題。

最後,「三大攻堅戰」的表述順序逆轉,表明近年來中國金融風險防控工作已經取得成效,未來將以「維持宏觀槓桿率穩定」為主。本次會議在提及「三大攻堅戰」時,將「脱貧」放在了第一位,而此前率先出現的「防風險」被放在最後一位。在經歷了金融去槓桿、規範影子銀行體系等一系列舉措後,會議認為「中國金融體系總體健康,具備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

中國人民銀行11月25日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認為,中國金融風險由前幾年的快速積累逐漸轉向高位緩釋,已經暴露的金融風險正得到有序處置,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金融監管制度進一步完善,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金融體系總體健康」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基礎,因此2020年中國的金融對外開放步伐以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必將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