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資金集結號已吹響 中國多項金融政策密集出台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為了實現2020年「穩住」經濟的目標,中國政府正在通過金融「新政」的推出調集資金。2020年1月2日至3日,中國人行在北京召開2020年第一次工作會議,原有「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已經被「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所代替。之後1月4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保監會)也發佈了《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以期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除了剛剛進行的「降準」之外,中國政府再繼續堅持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同時,寄希望通過加速相關改革的落實,來重新恢復金融體系的活力,盤活存量資本,為2020年的中國實體經濟注入更多資金。

除了釋放更多流動性外,通過市場規則和激勵機制的改革來調動中國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將成為2020年中國政府刺激經濟發展的重點。(VCG)

宏觀貨幣政策更靈活

按照此次中國人行工作會議的要求,2020年中國的宏觀貨幣政策被要求更具有「靈活」性,而不是之前的一刀切。為了保證這種靈活性的實現。當局將在「加大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繼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加強金融科技研發和應用」、「全面提高金融服務與金融管理水平」等多個方面落實相應機制的建立。以新的制度和激勵機制的建立,發揮現有金融機構的能動性,而不是提供更多的資金,這是2020年與2019年的最大不同。

再具體方面,此次中國人行工作會議提出,將在2020年基本化解互聯網金融存量風險,建立健全監管長效機制;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發揮存款保險機構在風險處置中的作用;加快建立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並在金融科技研發和應用方面,通過大數據和平台化監管機制的建立,為市場提供新的信用保證、提前預警風險。

在此後,1月4日,中國銀保監會也發佈了《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新的規範措施和激勵機制將正式開始運行。一方面規範農村商業銀行、信用社和中小民營銀行、信託公司,逐步恢復其融資能力;同時,通過引入新的投資主體和規範產品,尤其是擴大社保基金、產業基金等長期資金的投資規模,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中國在經歷2017年至2019年前的「金融整肅」之後,中國金融系統正在新規則、新機制的基礎上進行艱難的重建。(VCG)

資管及信託公司回歸主業

換句話說,該意見的核心內容就是「金融整肅」後的「重建圖紙」,以及對於啟動資金、市場信心的又一次明確。

第一,在2020年中國的銀行、保險、信託等金融機構將完成執行層面從短期績效激勵向長期投資激勵的轉變。獎金激勵將被股權激勵廣泛取代。資產管理公司、信託公司將回歸主業,並被系統性監管。

第二,對於中小銀行、農村信用社、互聯網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將在清除資金風險後,網開一面,通過合併重組、發行永續債、股權置換、股份化等方式,重新恢復應有為中小企業、農戶融資的主業功能。

第三,對於目前資本市場投資缺乏信心、企業融資產能擴張需求不足的情況,新規範、新市場的啟動運行,一方面要靠進一步開始市場來完成,另一方面,則要依靠發揮中國特有的制度優勢來完成。企業不願意投資,那麼就動員「國家隊」和「大型集團」入場,通過擴大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地方基建基金等主體的投資規模,由「國家隊」在代替企業投資。同時,對於一些高風險的科創企業,如果一家企業不願投不敢投,那麼中國政府還可以組織產業基金,組團進行投資,甚至鼓勵保險資金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產業基金。

誓將存量資金盤活

總之,在現代銀行金融體系下,無論是誰的資金,歸根到底都是銀行的資金。無論市場有沒有信心,只要不發生銀行系統性擠兑,也就是「金融風險」,反正你不投資,政府就會替你投資。只要有人率先「殺入」資本市場,將目前的存量資金盤活,將企業、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那麼2020年的中國金融秩序重建工作就等於「成功」啟動。

當局相信,憑藉中國市場自身的龐大規模、迫切的產業升級需求、以及同樣龐大和迫切的民生潛在需求的釋放,只要新規範、新市場得以運行,整個經濟的大循環就將被疏通,只要金融地產不繼續從中抽血,經濟增長就能逐一恢復,區域經濟建設、科技產業以及民生投資等新經濟增長點也將啟動,並形成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支撐。為此,在2020年的1月初,中國政府就已經開始為重啟新的金融秩序而調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