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協議】中國拒絕「訛詐」 2000億美元中國妥協了什麼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歷時近兩年的中美貿易戰,在經過13輪高級別官員對話、兩次「習特會」和數次談崩之後,終於定於1月15日簽署第一階段協議。這份協議包含怎樣的內容?中英文各自表述的措辭差異,透露着怎樣的訊號?兩國高調官宣一個月後方才簽署的這份協議究竟有着怎樣的政治意義?

尚未開始的「第二階段」、「第X階段」乃至「最終階段」談判,又將以怎樣的方式和風格展開?聚焦貿易問題之餘,談判過程和結果又折射出兩國關係怎樣的歷史轉變?昭示着怎樣的前景?此次中美談判的範疇僅僅是一份貿易協議,但其意義卻又絕不僅止於此。站在今天的節點,《多維新聞》將嘗試對以上問題,以11篇文章予以評述。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系列

第一篇:習近平為什麼拒絕同特朗普籤協議

第二篇:劉鶴訪美籤協議 特朗普何以破例訪華

第三篇:特朗普反常對標劉鶴 未公布的機密協議引熱議

第四篇:北京觀察:這不是中國的城下之盟

第五篇:睡獅覺醒 雄鷹沉醉

第六篇:美國機構大舉入華 中國能保衛金融陣地嗎

第七篇:拒絕成為「廣場協議」 匯率條款中國大勝

第八篇:中國的「小輸」就是「大贏

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中國成功拒絕、阻止了美國的貿易「訛詐」。不僅此前美國逼迫中國購買的千億美國國債被成功拒絕,而且美國要求的對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貿易和金融開放領域的全面監察也隻字未提。

儘管,美國並未全面取消對華商品的加徵關税、中國也承諾了金融業的開放,並將擴大2,000億美元的對美進口。但是,美國希望通過貿易戰脅迫中國再次「無償」為美國「輸血」,並放棄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和開放進程的戰略目標卻沒有實現。

中國增加美國農產品進口金額一直就是中美貿易戰的焦點。對此中國也不得不做出相應妥協。(視覺中國)

承諾未來2年購2000億美元農產品

當然,中國政府也並非是沒有做出妥協。在貿易方面,兩年內增加2,000億元(美元‧下同)的對美進口,被一些觀點形容為新的「城下之盟」,中國又在「喪權辱國」花錢買平安。尤其在對美農產品進口的相關協議中,中國不僅承認了美國關於乳製品、牛肉等美國農產品的美國檢驗檢疫標準,而且承諾了兩年新增320億元的進口金額,相比於2017年幾乎平均每年增長了66.3%。中美貿易談判的妥協,是否再次以中國農業的犧牲為代價?在增加的2,000億元的對美進口背後,中國又作出了哪些妥協?

在中美貿易戰開戰之前,2017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訪華期間,特朗普希望中國能夠購買千億美元美國國債,並全面開放中國資本市場的要求,就在中國碰了個「軟釘子」。中國並不打算如2008年金融危機時那樣為美國經濟「免費輸血」,而是開出了從農產品到能源合作,再到技術合作的2,530億元的外貿大單。

習近平的「潛台詞」很簡單,要錢可以,但是再像之前的空手套白狼已經不行了,原先類似於「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納貢體系」需要改變,美國要拿好東西來和中國平等交換。這就是中美貿易戰的「原點」。

協議實為加強與美國平等合作

因此,沒有什麼「城下之盟」,中國還是在按照之前自己的步伐在穩步前進,只不過在國際貿易的格局上沒有選擇與美國「割席」,而是進一步加強了平等合作。從中國進口數據上就可以明顯看到這一點。

從2008年到2018年,中國商品進口就一直保持着強勁的增長的勢頭,平均每年進口增加金額達到1,829億元。2017年、2018年更是分別增長了近2,800億元和2,300億元。只不過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和美國對華高科技商品的重重出口限制,中國在這些市場向歐洲和東南亞轉移。如今用兩年將近5,000億元的中國進口增長,容納2,000億元的對美新增進口,原本就在計劃之中,中國經濟容量也綽綽有餘。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第六章「擴大貿易」中,中國對於具體金額的承諾。(中國商務部網站)

涉農產品篇幅最長

此外,從農產品進口來看,2018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1,371億元,按年增加幅度達到8.9%,增加金額就達122億元。2015年至2017年,每年中國從美國平均進口農產品也達242億元之巨。兩年對美國農產品增加進口320億元,僅僅相當於中國農產品進口的自然增加值。

如果說之前,中國還在擔心進口農產品衝擊中國國內的農業生產,但是隨着中國城市化的推進和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這個問題也再淡化。一旦遭遇美國斷供,中國不僅將能從其他市場獲取供應,同時中國還將有能力在1年至2年後重新恢復基本農業種植。只要中國確保主糧供應、確保儲備、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中國的飯碗就依然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其實在能源進口方面中國也是在進行這樣的平衡。

現在真正擔心的反而是美國,尤其是美國的農牧業生產者。美國究竟有什麼能賣給中國?在全球農產品供給過剩的情況下,一旦中國突然不買了,美國又該怎麼辦?

2018年中美貿易戰過程中,中國對美大豆及進口就從2017年的122億元,突然減少了到了21億元,近2,700萬噸大豆滯銷美國。現在將新增的320億元的美國農產品對華出口全部壓在大豆上,不僅是難以實現的,而且對於美國來講也是巨大的風險。為此,在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中,關於農產品貿易的內容也是篇幅最長的的,幾乎佔到了整個協議的三分之一。從油料到穀物,從肉類到乳製品,再到農業生物技術,每一條都充滿了對中國的提防。生怕中國利用技術壁壘、食品安全壁壘,停購美國農業產品。

在此次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中國對源自美國的生物技術和轉基因產品做出了較大妥協。(VCG)

實為價廉優質者得之

儘管在協議中表述為「中國應基於適當的統計技術和科學數據、信息對安全進行評估均。」但是,基於中國在轉基因技術方面的落後,以及轉基因作物負面影響目前尚缺乏長期科學數據的情況,單憑協議中規定的20個工作日內,對美國提供數據的認定,這無形中相當於中國放開了轉基因和相應技術的閘門。中國對於轉基因的監管,將更多的集中於立即建立一套透明、有效市場監管程序,將轉基因產品的知情權和決定權交與中國的消費者。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大門確實已經打開了,儘管中國在確保整體經濟穩定,進出口平衡增長的基礎上守住了底線,但是至少近2年內,中國新增的農產品進口都將主要傾向美國市場。下一步,能否完成這個協議,就要看美國能否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取得優勝。

畢竟,協議是協議,但是生意歸根結底還是生意在市場經濟的指導原則下,中國政府也沒有能力逼迫中國的進口商和消費者只採購美國商品,最終還是價廉質優者得之。因此,在此次協議的第六章關於擴大貿易的一章中規定,中美雙方承認將基於市場價格和商業考慮開展采購活動。如中國認為其落實本章節義務的能力受到美國採取或未採取行動或美國內其他情況的影響,中國有權提出與美國進行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