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迅速擴散 中國敏感時期面臨GDP保「6」挑戰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截至北京時間1月28日10時20分,中國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4,529例,疑似病例6,973例,治癒60例,死亡106人。源於湖北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經隨着春運人流迅速蔓延至整個中國。毫無疑問,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將對經濟造成深刻影響。

由於疫情迅速蔓延,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品供不應求。(AP)

根據目前疫情發展情況和對於病毒的研究,與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徵(SARS,非典)冠狀病毒相比,新型冠狀病毒儘管致死率更低,但傳播性更強,加上疫情爆發初期武漢地方政府工作不力,信息不透明,導致疫情迅速擴散,危機需要多久才能得到控制仍然是個未知數。

根據德國格廷根大學教授於曉華應用經典的傳染病SIR(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模型來預測本次疫情的演化,病毒爆發後大概90天到達疫情高峰。以SARS為例,SARS的首位患者於2002年11月中旬發現,疫情在2003年3月至5月加速擴散,從病毒爆發後的大概90天達到高峰,到6月則基本得以遏制,持續時間超過六個月。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第一個病例於2019年12月8日發現,50天左右開始集中爆發(1月20日左右),從這時開始計算,預計90天左右達到高峰,4月上旬左右接近尾聲,5月上旬疫情結束。儘管該模型預測非常簡化,但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其他學者的認同。到目前看,預測模型與疫情發展現狀基本吻合。

參考之前非典影響,為了阻斷病毒傳播,人員流動被限制,直接導致服務性需求減少,生產活動受限,投資與出口可能中斷,失業人口增加。同時,財政支出增加也可能導致金融環境惡化。

作為對比,2003年「非典」期間,幾家大的國際投行將當年的GDP增長預測平均降低了0.5個百分點。當然,後來的結果是2003年的GDP增速比2002年還要快,但這並不能改變「非典」衝擊經濟的事實。

這是因為2003年中國經濟仍然處於剛加入世貿組織(WTO)的貿易井噴期,疊加投資主導發展模式爆發和人口紅利窗口,經濟很快就拐頭向上,疫情並未產生較大影響。但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與當年情況截然不同。經濟增速下滑中,疫情衝擊帶來的邊際影響可能更大,緩釋時間可能也更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分析,新型肺炎對經濟最直接的影響是出門減少,很多地方已經實施「隔離」措施,不少疫情嚴重的城市甚至直接「封城」,甚至有報道稱,一些地方把公路給挖斷了。不出門會影響消費,特別是服務品的消費,包括旅遊、交通、娛樂、零售、餐飲等,加上現在適逢春節假期,影響就更大。

正值中國春運期間,中國各地在火車站、地鐵等人員密集的區域對過往人群測量體温。(AFP)

根據中國互聯網公司美團之前發佈的《2020年春節假期旅遊消費預測報告》,春節期間,中國酒店預訂需求較平日明顯增長,異地用戶佔比較平時上漲16%,而文博館類景區門票銷量按年增長五成。現在這些恐怕都已成泡影。許多企業為春節假期預先儲備了物資,這個打擊就可能是雙重的。

人不能出門,生產、投資都會受影響,北京、上海、江蘇蘇州等地已經宣布春節假期後推遲開學,工廠、企業推遲節後開工也是大概率事件。黃益平認為,中國兩億多的農民工,絕大部分現在都在老家歡度春節,估計大部分無法按原計劃回到就業的城市。香港已經宣布2月底之前暫停所有來往武漢的高鐵與航班,相信來華的外國旅客數量也會急劇減少,其中包括商務旅客,這就會影響出口與直接投資。企業經營受到衝擊,必定會影響到就業。2018年全國服務業的就業人數是3億6千萬人,即便只有5%的就業人員因此失去工作,那也有將近2千萬人。

不巧的是,上面這些衝擊正好發生在一個比較敏感的時間點。2019年經濟增長明顯下滑,從一季度的6.4%回落到三季度的6.0%,普遍的預期是四季度可能會跌到6.0%以下,並且因此觸發了是否需要「保六」的爭論。所幸的是經濟在四季度穩住了,消費、投資與生產的按月增速還出現了小幅度回升。但如果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再次加大。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初步評估認為,新型肺炎可能令中國的GDP增速減少1.2個百分點。

因此,黃益平建議,第一,中國央行應該適度放鬆貨幣政策,包括增加註入流動性與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第二,為新經濟渠道提供各種政策支持,增加網絡消費;第三,為中小企業提供税收等優惠,幫助它們渡過難關;第四,幫助受疫情衝擊而失去工作的人員,特別是缺乏良好的社會保障的農民工;最後,有針對性地增加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包括醫院、學校和城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