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中國黃岡市一度淪陷背後:湖北城市圈發展得失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中國武漢肺炎爆發,除了中心「疫區」武漢以外,黃岡市嚴重程度曾一度超過武漢。分析表示,這從側面反映出湖北城市圈的發展還有待繼續發力。

《第一財經》報道,湖北省16個市州區中,不少城市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且人口呈淨流出狀態。在醫療資源方面,除了荊州、十堰、宜昌、襄陽等少數幾個地市外,其他地方的醫療條件均較為薄弱,尤其是人口大市黃岡等,醫療資源力量有待加強。

武漢周邊地區發展滯後 虹吸效應明顯

從湖北各地市的發展來看,省會武漢一城獨大的態勢十分突出。2018年,武漢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達到37.7%。武漢之外,襄陽以4,309.8億元(人民幣‧下同)位居第二,但僅為武漢的29%,宜昌以4,064億元位居第三。

再看人均GDP,其大致可以衡量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2018年,武漢以13.5萬元的人均GDP在省內遙遙領先。除武漢外,有5個地市的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宜昌、鄂州、潛江、襄陽和仙桃。

而有五個地市的人均GDP低於4萬元,屬於經濟較為滯後的地區,分別是恩施、黃岡、荊州、神農架、孝感。其中,黃岡、孝感和荊州都屬於人口較多的地市,尤其是黃岡戶籍人口高達740萬,常住人口也有633萬,但是人均GDP僅為32,124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分析認為,有些地級市如黃岡、孝感,儘管市域範圍內人口很多,但大多數分布在下轄的縣和縣級市,中心城區人口規模較小、企業少,就業機會也就少,中心城區對市域農業人口的集聚和輻射能力都較為有限,因此全市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也比較低,大量農業人口轉移就直接流入到武漢等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

武漢周邊城市人口大量外流

據《2017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除武漢外,湖北其他城市中中心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是襄陽,達123.45萬人,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此外宜昌達96.4萬人。

黃岡中心城區只有32.32萬人,孝感54.9萬人,咸寧41.24萬人。經濟欠發達又緊挨着省城武漢,包括黃岡、咸寧等武漢周邊城市的人口大量外流。

2018年,湖北各市州區中,除了武漢和宜昌,其他地方均呈現人口淨流出的態勢,其中黃岡、荊州、恩施和咸寧的淨流出都超過了50萬人,黃岡更是超過了100萬人。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表示,武漢周邊城市因為與武漢距離比較近,人才、產業、資金等要素都願意到武漢去,總體發展成本比較低。當然,目前鄂州、孝感等武漢外圍地區與武漢的分工協作不斷加強,承接了不少一般製作製造業轉移。

因此未來武漢城市圈要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一體化,降低人、物、資金、信息等要素流動成本。未來武漢需要儘快提升產業層次,形成研發設計、運營、市場等環節在武漢,製造生產環節在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體系。

醫療資源短缺 人口大市都需要醫學院

醫療資源的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緊密相關,經濟發達的城市,醫療資源也往往更雄厚。此外,城市的行政等級、地理區位、醫療院校資源也十分重要。

數據顯示,武漢有三甲醫院24家,其他地市中,荊州最多,達9家,十堰和襄陽都達到了5家,宜昌和孝感達到了4家。值得注意的是,荊州、十堰和襄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當地擁有一個比較不錯的醫學院,醫療教育科研水平較強,帶動了當地整體醫療水平的提升。

此外,好的醫院,離不開好的大學,全國百強醫院基本都是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附屬醫院依託大學雄厚的基礎醫學力量,通過教學相長,基礎與臨床密切結合,加快醫院自身建設。此外,醫學院也是地方醫療資源投入和爭取相關政策的一個重要平台。

對一些人口大市來說,創辦、提升當地醫療院校水平十分重要。尤其是像黃岡這樣的人口大市,700多萬的戶籍人口,卻只有2家三甲醫院,醫療力量相當薄弱,亟需補強。因此,如何依託武漢雄厚的醫學院校資源,加強合作,加快建設,提升自身的醫療水平,亦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