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危機中國將獲持久動力 中共農村「集體化」改革悄然鋪開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3月18日,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一場全球性經濟衰退正在到來。為此,中國也再次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要把握國際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新變化及時調整舉措。在加緊復產復工恢復正常經濟秩序的同時,中國經濟對於全球外貿的「停擺」和資本市場「崩塌」的擔心,已經被提上日程。

為了從疫情影響中迅速恢復,應對全球經濟衰退,中國必須在大規模投資基建拉動經濟之後,為中國經濟提供更為持久的內在動力。其中,農村新型「集體化」改革的全面鋪開就是關鍵準備。(VCG)

早在3月11日,中國農業農村部就已經發布通知,要求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一場新的中國農村「集體化」進程和「農地入市」改革已經在疫情之下悄然全面推開,並要求覆蓋到所有涉農縣(市、區)。

與2003年非典(SARS)疫情之後的情況類似。當時,由於中國全面推進新農村經濟建設,要求每個鄉村必須「通公路、通電、通電話、通網絡、通自來水」的「五通」工程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大幅提高了中國農村的消費能力和生存、就業保障,因此在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中國農村才有能力承擔社會穩定器的角色。承接了近7,500萬農民工的失業返鄉;為之後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農戶入城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消費能力;為當時鉅額的經濟刺激資金提供了龐大的蓄水池。

如今,12年後危機再現。原本計劃徐徐圖之的農村改革,也被驟然加速。一旦美國、歐洲的疫情得不到扼制,中國的產業供應鏈和出口將遭受嚴重打擊。同時,美股的接連暴跌熔斷的情況繼續探底,美國政府的大肆舉債、重啟量化寬鬆的政策依舊失效,那麼世界經濟將再次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前夜。中國經濟將遭受「二次」打擊,出口訂單鋭減,大量農民工將再次陷入失業。在資本市場上,一方面投資風險驟增,實體產業陷入流動性恐慌,另一方面大量海外熱錢湧向中國進行金融投機。甚至,中國將再次面對又一輪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單純的加大資金刺激,無異於重蹈大水漫灌的覆轍。單純的加大基建投資,即使5G、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項目,也面臨投資邊際效益遞減,產能過剩、無人消費,產出低於收益的虧損困境。50萬億元規模乃至更多的基建投資,如果不配合以市場的擴容、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和信用激活也將無的放矢,甚至到來更大的危機。更不用考慮吸納國際熱錢,將其引入中國實體經濟的問題。

中國經濟需要更大的蓄水池、需要從根本上、從財產層面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來為中國提供長久的動力。而中國土地改革,尤其是農村土地改革和相關的所有制改革恰恰正是這樣的動力源泉。

【新冠疫情】中國已度過最困難時期 全球衰退難阻中國增速

「石油戰」引爆美股債務內核 中俄是否將「落井下石」

疫情蔓延重創美股 中國或將成為資本市場「救星」

美國零利率「放水」 特朗普將引發又一輪中美「貨幣戰爭」

疫情逼迫中共下定決心 「新四萬億」投資習近平加速「二次改革」

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的分析,解決中國經濟減速,解決疫情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只有在「逼迫美國讓利、削減民眾福利和激發土地財富」這三項上做文章。而前兩項很難實施,只有「房地產市場」可能被中國政府再次利用,但是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前功盡棄和嚴重的資本通脹。然而,令經濟學家們沒想到的是,中共此次將用一場社會變革、利用農村「集體化」和土地改革來代替現有的房地產土地供應模式,破解這一經濟學的難題。

中共的決策者顯然了解經濟學的原理,但是更加懂得經濟學原理背後,實際是「人們的預期」和社會組織的方式。人們預期不變,社會的組織關係和財產分配機制不變,經濟學視野內,政府自然只有貨幣、財政、匯率那「三板斧」。但是,如果能改變既定的假設前提條件呢?改變私有財產的組織形式呢?

在中共歷經近90年的不斷嘗試搞清楚「私有財產和組織形式的權力邊界」後,尤其在現代金融和資產監管的保障下,一場中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就水到渠成。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以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改革為重點任務,以發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為導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從而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

中共在不斷試錯中逐步認識了,公共權力與民眾利益,集體經濟與小農經濟之間的正確關係。全面的集體化侵害民眾利益,挫傷積極性,而全面的私有化又將使得階層分化、力量分散、無法完成現代化的產業升級。(多維新聞製作)

待疫情一過經濟快速反彈

清華大學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表示,現在農村已經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再從事承包地的經營工作,而是將經營權轉給了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因此,土地流轉是雙贏的:農民獲得租金收益,新型經營主體有了規模經營的可能。

同時,農村經營性土地轉為城市工業用地,也不僅僅只有政府徵收、拍賣一條途徑。農村集體將成為供應土地的新主體。大量城市資本向農村集體經濟轉移,尤其是城市周邊的農村集體經濟將得寶貴的啟動資金,從而形成新的財富增長點。僅此一項,預計未來20年將形成近100萬億元的相關產業和市場規模。土地資產的變現與集體化的資本運作、產業開發、不僅將使農民享有更多的財富,也將為中國經濟內需的增長和產業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共也將避免重蹈依託房地產市場拉動經濟的覆轍。在中共再次強調「房住不炒」的基礎上,中國將通過擴張國家信用,也就是中央政府赤字的方式,獲得更多資金。並通過政府指導市場跟進的方式放大資金規模,有效指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目前,繼2020年1月1日,新修改的中國《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已經開始實施外,3月12日,中國國務院也已經發布了《關於授權和委託用地審批權的決定》,將下一步的「農地入市」審批權下放至省級政府。中國全面啟動農村「集體化」進程和「農地入市」改革已經悄然開始。再結合「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川渝經濟區」、「京津冀一體化」、「東北振興」、「西部開發」,以及「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的50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將擁有寬闊的空間和足夠的後續動力。

有規模、有目標、有資金、有約束,更有後續動力的中國新一輪基建投資和社會變革,必將在2020年下半年迅速展開。習近平在2012年之後的全部改革和經濟佈局將在疫情之後展現的更加清晰。中國已經為應對國內調整和國際經濟危機做好了關鍵準備和內生型的經濟動力。因此,即使全球經濟再次陷入衰退,只要中國從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復正常秩序,中國經濟將經歷一個快速拉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