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再傳出賬目問題 中企還能有「好未來」嗎?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美股上市的中國教育培訓公司好未來(TAL)公告稱,在例行內部審計中發現某些員工在銷售推出的「輕課」中存在不法行為,與外部供應商合謀,偽造合同等文件,錯誤誇大輕課銷售數據。對此,好未來已報警,而這名僱員已被當地警方拘留。公告發出後,好未來公司盤後股價一度跌幅達到30%。

這是繼瑞幸咖啡(LK)之後,有一家「自曝家醜」的赴美上市中國概念股。而在4月7日,視頻網站平台愛奇藝(IQ)遭遇美國獨立調查機構渾水(Muddy Waters Research)及Wolfpack Research做空。研究報告認為,愛奇藝早在上市之前就開始造假。2019年,公司營收虛增部分佔比約為27%至44%,用戶數量則誇大了42%至60%。受此影響,愛奇藝股價一度下跌10%。

瑞幸財務造假事件發生後,很多中國消費者選擇將之前購買的電子消費券儘快兑現。(香港01)

事實上,中國概念股在美國上市交易遭遇誠信危機和機構做空,瑞幸不是第一家,愛奇藝也不會是最後一家,但密集的負面消息接踵而至,恐怕會引發又一次信任危機。

2010年開始,伴隨着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第三方做空機構和中國概念股之間的交鋒進入白熱化。短短兩年時間,有超過50家中國公司因為未能滿足信息披露條件、不符合交易規則、財務造假等原因被停牌或退市。由此引發美國資本市場針對中國公司的信任危機和監管機構的介入。

2010年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着手調查,2011年6月,有美國券商宣布,由於擔心中國公司可能存在的會計違規行為,禁止客戶以孖展方式購入部份中國公司股票。這份「黑名單」列出了132家公司的159種不同證券。於此同時,德勤(Deloitte)、普華永道、安永、畢馬威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暫時關閉了中國公司通過借殼在美國掛牌的業務。

2011年共有44宗訴訟與中企有關

2011年,從美國交易所退市的中國公司總市值,甚至超過了同期IPO(首次公開募股)規模。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1年,美國證券市場共產生了1,529起交易訴訟。僅2011 年,針對中國公司的案件就多達44起,佔到全美證券訴訟的18%。其中,標準案件佔據了47%,併購案件佔到了29%,信貸危機案件佔5%,龐氏計劃引發的案件佔1%。

在2011年7月9日到2012年7月10日為期一年的統計周期內,多數中國公司的股價出現明顯下跌,部分公司的股價跌幅更是超過了50%。中概30指數(IC S30)在上述統計周期內累計跌幅為46.63%,而同期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了6.90%。

「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

十年之後,相同的故事也許正在上演,小部分中國公司財務造假給整個中概股帶惡劣影響,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信任看似虛無縹緲,卻是最昂貴的,重建信任往往需要更大代價。

以瑞幸咖啡為代表的暴雷公司,市值曾經超過100億美元,明晟(MSCI)指數中,多個涉及中國市場的指數將其納入計算,很多指數型基金被動跟隨買入,財務造假導致的股價大跌可能會讓基金公司產生意料之外的損失。明晟再將中國公司納入指數時,也會變得更加慎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對中國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的口碑是個不小的打擊。其實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的很多是渴求融資的小公司,這些公司市值遠不及瑞幸和好未來,缺乏曝光度和市場關注,這類公司更加容易慢慢被邊緣化。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副系主任羅煒認為,美國市場上對於防止企業造假有幾道「防火牆」,第一道「防火牆」是政府監管機構,第二道「防火牆」是外部投資者和做空機構利用自己收集的信息進行指控,倒逼企業披露真實情況,第三道「防火牆」是中介機構,也就是會計師事務所,第四道防火牆是集體訴訟制度。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資本市場發生財務醜聞,一個核心的原因是美國和中國監管機構之間存在溝通問題。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境內對上市公司進行審計,受中國法律約束、中國政府監管。美國監管機構沒有權限核查工作底稿,對於審計機構工作是否盡職,監管機構存在監管空白。

另外,中國概念股公司違法也暴露出集體訴訟制度存在的問題。對於中國而言,目前集體訴訟制度還處在制度完善階段,很難有效形成對投資者的保護。在中國企業在美國遭遇集體訴訟,敗訴後執行也是困難重重。美國本土企業銀行賬戶、資產很容易被凍結,但中國企業大部分資產都不在美國,即便投資者勝訴,法院能夠直接封存的資產並不多,美國司法體系中所謂的「長臂管轄」也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中概股暴雷事件,再次給中國上市公司上了一課,如果不在合規上下功夫,存在僥倖心理,那麼到最後,「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