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停購美國農產品 是經濟考量還是政治報復?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路透》周一(1日)報道,中國已要求國有企業停止採購美國農產品,包括大豆、豬肉、玉米和棉花。近期中美關係出現了持續惡化的跡象,美國指責中國應該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球流行負責,特朗普(Donald Trump)稱中國推行港版《國安法》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並威脅取消美國對香港的特殊貿易地位,對中國、香港的官員實施制裁。

為了種植大豆等經濟作物,原始的雨林被砍伐開墾為農田。圖為大豆田與雨林交界地帶。(美聯社)

隨著華盛頓與北京的緊張關係加劇,有分析認為,如果特朗普繼續攻擊中國。中美之間經貿談判可能會停滯,甚至取消第一階段已經達成的協議。根據中美兩國在2020年1月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將在未來兩年增加購買價值320億美元的農產品。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大幅增加,2020年一季度,中國購買了10.28億美元的大豆和6.91億美元的豬肉。在截至5月7日的十週內,美國玉米和豬肉的總銷售金額比2017年同期水準增加了7倍,棉花銷售增長的兩倍,同期美國對華大豆出口增長了約三分之一。

中國停止購買美國農產品被認為是針對美國的「報復」行為。但路透援引美國交易商消息稱,中國政府向國有企業發出消息後,仍有企業購買了至少三船美國大豆。在現有報道中,路透並不清楚為何禁令發出後購買行為仍然沒有停止。

事實上,新冠疫情發生後,對大宗商品進口尤其是檢驗檢疫環節造成嚴重影響,通關效率大大降低。由於南北半球季節差異,另一大農產品出口大國巴西種植的大豆迎來收穫季,這些因素都會對現有中美兩國之間的農產品購買造成影響。

2020年6月1日,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中心,警察和抗議者一起跪地抗議。不可否認,這場風波也將影響美國大選局勢。(路透社)

疫情發生後,為了配合農產品交易,巴西已經將植物檢驗檢疫證書的人工簽字核驗取消,全部改為電子單據。數據顯示,2020年4月巴西大豆出口量達到1,630萬噸,創下單月曆史新高,其中75%運往中國。

分析認為,一是與其他國家相比,巴西在大豆出口方面採取了靈活的變通政策,使得大豆運輸與港口裝船幾乎沒有受到影響;二是巴西貨幣雷亞爾自2020年初以來持續貶值,貶值幅度達到近30%,刺激了中國買家向巴西進口大豆;三是隨著中國民眾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企業對豆粕、豆油的需求逐漸恢復,油廠庫存壓力不大,壓榨利潤回升,促進大豆需求增加。

不過,如果單從經濟角度考量,美國農產品對於中國市場仍然具有很強吸引力。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首席分析師田亞雄認為,市場依然對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預期較強,這可能會加劇中國國內農產品尤其是豆粕市場供應過剩的預期。

就客觀規律而言,中國大連商品交易所豆粕、豆油和玉米期貨價格走勢見頂回落往往與中國加大美國農產品採購力度時間點較為吻合。但國際間的大宗商品貿易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對於中國而言,儘管政府竭力推動復工復產,但經濟增長想要恢復至疫情前水準顯然尚需時日。剛剛結束的中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吿淡化了經濟增長目標,轉而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保障就業和民生問題上。這也說明中國國內需求還未完全恢復,履行貿易協議的能力受到質疑。

美國方面,特朗普全力謀求連任。歷來在美國大選期間,反華言論甚囂塵上。疊加「疫情責任論」和香港問題,如果中國不履行貿易協議,特朗普一定會加以利用大做文章轉移國內矛盾。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中國可能會停止履行第一階段協議,正在進行的第二階段協議談判破裂的可能性也會加大,可以預見中美關係可能再次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