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概股臨雙重重壓 從華爾街回流香港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中國互聯網企業網易(9999),從本周二(2日)正式進行公開招股。根據公吿,網易將於6月11日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此外,中國電商平台京東(JD)也已經確定在港交所上市。

美國的中概股(資產、營業收入主要在中國境內的海外上市企業股票)紛紛赴港二次上市也有自己的苦衷。隨著中美對抗日益激烈,中概股面臨著來自美國政府和資本市場的雙重重壓。

政府方面,為了增強對中概股的跨境會計審計監管權,美國國會參議院於5月20日全票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根據法案要求,如果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連續三年無法審查上市企業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其審計紀錄,那麼該上市公司的證券將被禁止在美國交易。此外,該法案還將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它們是否為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

然而,根據中國相關法律規定,未經監管部門許可,在中國執業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會計審計底稿。也就是說,如果中美證券監管部門不能就跨境會計審計達成合作,那麼部分中概股可能會因連續三年無法提交會計審計記錄而被迫從美國股市退市。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此後阿里巴巴將同時在納斯達克和港交所上市。(視覺中國)

《外國公司問責法》儼然成為懸在中概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雖然《外國公司問責法》還需要通過國會眾議院以及總統簽字才能成為法律,但是美國政府在資本市場「圍剿」中國企業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因此,網易、京東等中概股不得不赴港二次上市,為自己留條退路。如果這些中概股被迫從美國退市,那麼它們仍然能夠在香港股市快速獲得融資,不會影響現金流。

其實,拋開政治偏見,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由於部分中概股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資訊披露、財務透明度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且境外上市和跨境監管存在天然的資訊屏障,美國市場上針對中概股的沽空行為十分頻繁。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有超過40只中概股遭到做空,而近期被沽空的中國教育機構跟誰學在三个月內已經經歷了九次沽空。

在成熟的資本市場,沽空機制必不可少。沽空行為一方面可以加速上市公司的優勝劣汰,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保護投資者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上市公司加強自我約束,提升治理水準,遵守監管規則和市場秩序。本次瑞幸咖啡財務造假案就充分體現了沽空機制對市場的淨化作用。

然而,沽空者通常也是市場的交易者。在利益的驅使下,沽空一方很難遵守客觀、中立的原則。因此,大部分做空報吿往往言辭激烈,甚至誇大其詞,對中概股集體形成「污名化」效果。

網易將於6月11日開始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交易。(視覺中國)

良莠不齊的中概股中不乏「害群之馬」。4月初,瑞幸咖啡在被渾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沽空後自曝財務問題,隨後被納斯達克勒令退市。正是這類造假公司導致中概股面臨集體信用危機和估值歧視。

目前,除了少數知名中國上市公司外,大部分中概股已經被逐漸邊緣化。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2日,在美國上市的300多隻中概股中,市值最大的20隻佔全部中概股市值的87%,其中阿里巴巴(9988)一家就佔全部中概股市值的近30%。

因此,即被政府針對又遭資本市場歧視的中概股開始另謀出路。2018年、2019年香港股票市場,和A股市場逐漸放開同股不同權等上市限制,為中概股回歸本土資本市場掃清了障礙。2019年11月26日,阿里正式在港交所(0388)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今年1月23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表示,「過往中概股有很多理由不回來中港上市,但自阿里回港第二次上市後,大家比較清晰認識到現在沒有理由不回來」。隨着網易、京東等公司陸續赴港二次上市,一股回歸風潮或將席捲華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