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赴美上市成雞肋 中國本土資本市場崛起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本港新股市場近期相當熱鬧。已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網易(NetEase)和中國電商平台京東(JD)雙雙選擇赴港二次上市。此前,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阿裡巴巴(Alibaba)已於2019年11月26日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港交所變更上市規則後的首家同時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公司。

美國的中概股(資產、營業收入主要在中國境內的海外上市企業股票)紛紛赴港二次上市的背後是中美資本市場環境的逆轉。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美國股市曾經是融資天堂。美國三大證券交易市場,即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市場(Nasdaq Stock Market),均採用註冊制,企業只要達到證券監管機構所公佈的上市條件要求,即可獲准發行股票。

在上市條件方面,美國證券交易市場層次豐富,上市條件多元。三大證券交易市場各板塊均提供多套上市標準供企業自主選擇,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且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相比之下,中國A股市場以及港股市場上市規則改革遲緩,無法適應互聯網等新經濟業態的發展需要,錯過了大量優質企業。

阿里巴巴早於去年11月,已登陸本港股市。(資料圖片)

2018年4月26日,港交所(0388)發佈了新的《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中國本土資本市場的環境出現極大改善。新規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許市值超過400億港元的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允許預期市值超過100億港元的公司以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

港交所在上市制度改革後立刻吸引了大量優質中國企業上市。2018年7月9日,中國手機製造商小米赴港上市,成為港交所首家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企業。得益於新的上市制度,2018年港交所業務創多項新紀錄,香港證券市場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高居全球首位,達到2,880億港元;證券市場成交額超過26萬億港元,創歷史新高。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改革後的香港市場已經像美國市場一樣,基本擁抱了新經濟公司,在不同投票權架構和收入門檻方面已經不再存在制度上的重大障礙和劣勢。與此同時,香港更接近內地市場,在文化、語言和交易習慣上「更接中國地氣」,而互聯互通有使在港上市的公司可以直接引入內地投資者。這種「兩全其美」的制度設計讓香港市場比起美國市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優勢。

在港交所的示範作用下,中國A股市場也不甘落後。2019年6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通創業板,並採取註冊制,同樣允許同股不同權以及未盈利的公司上市。

網易將於6月11日開始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交易,預計新發行1.71億普通股。(視覺中國)

港交所和上交所對上市制度的改革極大地改善了中國本土資本市場的上市環境。然而在大洋彼岸,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卻正在針對中國企業加大審查力度。

5月18日,納斯達克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修訂規則文本,主要是對部分國家公司的上市標準收緊。具體修訂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基於公司的審計質量、審計機構資格,納斯達克提出新的上市要求;二是對特定區域公司,納斯達克提出新的上市要求;三是對特定公司管理層,納斯達克提出新的特定要求。

5月20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全票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根據法案要求,如果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連續三年無法審查上市企業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其審計紀錄,那麼該上市公司的證券將被禁止在美國交易。此外,該法案還將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它們是否為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

雖然引起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另眼相待」的導火索是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財務造假事件,但是在中美衝突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美國金融監管政治化的傾向也越發明顯。無論是《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還是納斯達克上市標準新規則,一旦正式生效,將令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成為「雞肋」。

此消彼長之下,中國本土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優勢更加明顯。近期,網易、京東等公司陸續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既是中國企業從華爾街「有序撤退」的體現,也是中國本土資本市場開始崛起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