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學揼石仔式「煉藥」 Demetrix冀成業內首間盈利公司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自去年底,港交所推行上市改革,容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後,外界對這個「九死一生」行業多了不少興趣。
藥廠要投入大量金錢作研發,但成果充滿未知數,是一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行業,作為藥業中的生力軍──以合成生物學製藥的公司,更是尚未有盈利的先例。
《香港01》記者就遠赴美國加州,了解Demetrix要如何突破重重難關,成為少有的「生還者」。

Demetrix希望用酵母代替植物製造更平更好的藥物。(何敬熹攝)

位處美國灣區的生物科技公司Demetrix由合成生物學專家、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教授Jay Keasling與生物學家William Haseltine共同創辦,計劃用最先進的分子遺傳學技術或合成生物學來設計酵母,以代替植物製造低成本、供應更穩定、純度更高、雜質和副作用更少的天然藥物。

Demetrix主席兼首席信息官Darren Platt表示,自然界是一個大寶藏,現時不少有效的藥用成份都是來自於植物,但要獲取它們則十分困難,一來要讓植物慢慢生長,二來這些成份可能在植物中只佔非常小量,需大規模種植才能獲得足夠製藥所需,效率低之餘十分不環保。

例如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數十年前發現抗瘧疾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現今所有藥物中生效最快的抗惡性瘧原蟲瘧疾藥,全球的需求都很大,但因為青蒿素要從植物提煉,而這些植物的種植時間長達8個月,令價格高居不下。直到外界研究出用合成生物技術去以酵母大量生產青蒿素,才令規模化生產青蒿素變得可能,青蒿素價格亦由1,000美元一公斤跌到200美元一公斤。

Demetrix行政總裁Jeff Ubersax(圖左)和主席Darren Platt。(何敬熹攝)

未有成功盈利的先例

雖然以合成生物學製藥前途看似十分可觀,但Demetrix行政總裁Jeff Ubersax表示,這是一個很新的行業,且研發牽涉大量的不確定性,目前未有可盈利的例子。「這方面只有少數幾家公司在做,而據我所知,它們當中沒有一家是有利可圖的,我想這就是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挑戰。」

為了成為業界盈利的首間公司,他們出盡法寶,以減低風險、提高成功的機率,其中第一個、亦是最大的挑戰是選擇合適的產品作研發。Jeff透露,他們選擇產品時有四大條件,第一是要有足夠大的市場,第二是本身的價格要夠高,第三是研發的難度不會高到不合理,第四是他們已擁有一定的關鍵技術的知識產權,可防止競爭對手加入。Demetrix在100個潛在產品中,最後才選出4個產品去「挑戰」。

此外,他們亦用大量機器人去自動化科研工作,令聘請回來的科研人員只需集中於思考、分析、設計、調節的部份,令公司可以以相對較小的科研團隊,取得不錯的研究進展。Demetrix現時團隊約有21人,絕大部份都是研究人員。

直擊Demetrix 實驗室研究情況:

+7

「漏斗式」研究提升效率

為推升研究效率,公司亦採用漏斗式的研究步驟,先透過基因排序技術,將植物DNA注入酵母當中,讓酵母於3至4天內小規模微型發酵,之後便會進行檢查,初步篩選哪些酵母可生產足夠多的藥物有效成份,集中再培養他們,讓它們有更長時間進一步發酵以獲得準確的數據。再基於這些數據,重新進行實驗,一次又一次地、揼石仔式地令每批酵母可獲得的有效成份的產量逐步提升。

Jeff表示,現時實驗室產量有限,只能進行一升的發酵程序,但隨酵母的生產效率提升到一定水平,會將實驗室產能逐步提升,計劃2020年將產能提升至2,000升至2萬公升,成為一間有規模的製藥廠,有信心公司最後可以取得成功,實現盈利。

合成生物學製藥未有成功盈利的先例。(何敬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