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美潮流日(三):棉線穿梭和魂丹寧

/ 撰文 梁譯文
/ 2018.04.14
如果二戰後五十年代初期的常春藤學院風造型(IVY STYLE)是首波美日互相影響之文化浪潮的話,第二波重要的服裝文化交流,便是散發着強烈美國粗獷氣息的丹寧褲文化(DENIM)。

根據美日服裝文化書籍《AMETORA: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的作家W. DAVID MARX編寫,如果二戰後五十年代初期的常春藤學院風造型(IVY STYLE)是首波美日互相影響之文化浪潮的話,第二波重要的服裝文化交流,便是散發着強烈美國粗獷氣息的丹寧褲文化(DENIM)。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至今已經有六十年時光的「美潮流日」,無可否認是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傳承之旅,不過如仔細點來研究,這次美日交融也必要建基於日本人對於「傳統」二字的堅持才能完成。一直以來,日本人向來那天生尋根究底的精神,並深信每件事物也擁有其自身不可取締的「價值」,如不把這些「價值」保留或重塑 ,世界便會慢慢變成「文化沙漠」,而這東洋態度恰好讓漸漸失傳消逝的美國衣著傳統重新注入新生命,在島國茁壯成長。

當中丹寧褲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日本時裝文化中,丹寧褲已不只是單單一件衣物而已,設計師們與收藏家的深入研究,加上有系統的收藏與保養,令這條擁有百年歷史的丹寧褲子已昇華至學問級的層面上,更誇張的是,就連不少美國丹寧褲品牌也會遠赴日本國土重新搜尋並購回舊年代的美國製原版作品,同時日本也有不少品牌製作高質量兼細緻度高的丹寧褲。

當年美國淘金工人的照片

眾所周知,丹寧褲的出現是源自美國西部,更是早於100年前專為礦工所製作的耐穿褲子,當時有人發明以帳篷所用的帆布來製作褲子,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堅韌耐磨的功能,但由於當時美國礦工與鐵路工人眾多,間接令製作牛仔布的工廠成為一項新興工業。原本是利用堅韌耐磨的帆布製作的牛仔褲,其後亦成為了西部牛仔的專屬褲子,為了提高舒適度,便由硬身帆布改變為以棉線編織而成的布料作設定,其後更用上靛藍配色作為染料,打造成一年四季也適用的丹寧褲,數年之間這些一式一樣穿起藍色牛仔褲的工人亦遍佈整個美國,為日後的丹寧褲歷史揭開全新一頁。

+2

現今的年代,美國製造丹寧褲已沒依循百多年前的繁複製作工序,但在「美潮流日」的情況下,以及作為「傳承之國」的日本確實擁有青出於藍的特質,一眾日本的丹寧褲愛好者為了呈現出以往那種舊美式風格,走遍世界各地搜羅五、六十年代美國丹寧產物,把傳統的製作丹寧褲工序、器材及技術帶回日本,更不斷作出多角度的研究,而這不僅僅是模仿其外型設定,而是由多角度細節作深度鑽研,包括棉花種植、編織、工序、藍染、剪裁等等,最後走到「丹寧聖地」岡山縣一帶,混合日本傳統藍染藝術,完美地把美國經典的丹寧傳說實體化,製作出比美國更高質量的丹寧褲。

岡山的牛仔褲街

日本最具知名度的丹寧生產地,岡山縣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丹寧聖地」,處於日本本洲的南面,在大阪、京都與廣島的中心位置,正因為鄰近的瀨戶內海一年四季如春,有着風和日麗的氣候,所以對於種植上乘農產品都有着絕佳的優勢,尤其是丹寧褲的基本原材料——「棉花」。

棉花能作為丹寧褲的主素材,皆因其纖維有著極佳的染色性,製作時可根據著丹寧褲的款式或重量來進行深淺度不同的藍染時,但又因為色牢度不高,長年累月的穿用,丹寧褲便會產生自然的「色落」,而這種獨有的效果,卻把牛仔褲製品推向藝術領域,另外棉質纖維多孔性物質,透氣度與吸濕性極高,製品相當舒適柔軟,用來製作丹寧褲可與皮膚有著不錯的親和度,絕對是作為牛仔褲的主素材的不二之選。

+3

時至今天,棉花的產地也來自全球不同的地方,包括日本、美國、印度及中國等等,不過如要數現今時裝品牌最常用的棉花來源地,必定是日本岡山縣倉敷市中,因為日本人在研究丹寧褲的經驗愈來愈細緻,為了讓產品散發着傳統美式丹寧褲的氣息,以及重現舊年代經典產物的各種細節,更在美國舊丹寧工場中引入美國工業遺留下來更幾乎失傳的舊式飛梭紡織機,更自己種植棉花,編織出富五、六十年代風味的丹寧布,所以各日本時裝單位為了減低成本,也會用上日本自家製作的丹寧布來製作,甚至不少美國人更會專程到訪日本岡山重新學習製作丹寧褲,可見日本現今在丹寧褲界的地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