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觀點與角度】飲食誌《Lucky Peach》停刊 為何我們仍愛紙媒?

/ 撰文 香港01評論
/ 2018.05.20
在媒體衰落的年代,美食雜誌逐間倒閉,美食節目一式一樣,關於食物的資訊應該如何發放,那種形式、角度最有效?面對博客、網媒的資訊氾濫,媒體又如何自處?還是媒體不應再負責任資訊,而是帶出啟發和故事?David Chang會有答案嗎?
撰文:鍾詠嫻

名廚 David Chang 宣佈重起爐灶成立多媒體品牌 Majordomo Media

稱呼David Chang為大廚,實在不及傳媒大亨般貼切。
他成立了多媒體品牌 Majordomo Media,旨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造飲食文化相關內容」。
過去他曾主持《The Mind of a Chef》(大廚的異想世界)以及前陣子於 Netflix 上線的《Ugly Delicious》(美食不美)等節目,Majordomo Media 旗下將包含數位廣播節目、電視節目和內容平台。
他亦曾發行《Lucky Peach》雜誌,雖然已經停刊,但在美食雜誌界卻是頗前衛,至今也沒有一本風格如此獨特的雜誌; 《Ugly Delicious》 也叫好叫座,從他的往績來看,要成立一間新媒體公司,似乎一定成功?

入屋、貼地,搖滾路線是致勝關鍵

飲食雜誌《Lucky Peach》第3期

《Lucky Peach》
現在全套24本《Lucky Peach》在ebay網站上拍賣多少錢?美元$1,109,比原價$274,飆升了四倍。
一間美食雜誌倒閉,出現了炒賣、搶購的風潮,實在是前所未見。

過往我們認識的外國美食雜誌,大多是比較單元,而且非常完整完美的,食譜類的有《Donna Hay》、《BBC Good Food》,另外有一些是包含餐廳介紹、生活旅遊,以及食譜的美食雜誌,例如《Bon Appétit》丶《Gourmet Traveller》,另外亦都有一種像英國美食雜誌《The Gourmand》般冷淡和簡約的排版風格。

《Lucky Peach》每季一期,每一期只以一個題目貫穿,比如整本雜誌紙寫拉麵、自助餐、或者雞(日本雜誌其實一早已經做了,但是在這篇文章內,我們集中討論美國或西方國家的美食雜誌),深度探討每個題目,認真但是好玩,實驗性質很重,比如曾經研究過美國每一個州的監獄的食物(此文章由Kevin Pang撰寫,並獲得James Beard Award) 。

第二期就加入了水果貼紙,讓人可以收藏;關於性別的專題,也將整本雜誌一分為二,看起來就像用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說話。雜誌的設計像一本地下時裝文化雜誌,未經後期處理的影像,有時甚至太過赤裸裸丶太野性(比如有一期就是一隻男人手拿着一隻生雞,屁股對着正面),非常重口味,看起來是手寫丶有點像紋身丶很搖滾的感覺的字體,歪歪斜斜的,指東指西的。完全不按章法的排版,色彩繽紛,像漫畫一樣的插圖,也是雜誌的標記。

飲食雜誌《Bon Appétit》2015年8月號

2014年,另一本美食雜誌《Bon Appétit》似乎也參考了此風格,用手寫Graphics,玩味十足。不同的是《Bon Appétit》更高級,有點《GQ》丶《Vogue》,而《Lucky Peach》繼續走地下搖滾流行文化路線。後者最好玩的地方是,每個故事的作者,似乎都用自己的聲音或角度去說事情。當然,大部份時間這本雜誌都是一本非常男性主導的雜誌——夾雜粗口,然後David狼吞虎嚥地吃炸雞。這種香港人稱為「入屋」丶「貼地」的呈現手法,讓雜誌成功獲得很多人支持。這些人平常不一定會買美食雜誌,對他們來說,《Lucky Peach》彷彿是一種生活態度、流行文化,因為飲食跟每個人息息相關,其實很容易引起共鳴。只是以高高在上的美食家姿態,很難獲得共鳴;反而
《Lucky Peach》的真實感,讓人更易靠近。


主編Peter Meehan高呼紙媒未死

《Lucky Peach》去年才獲得James Beard Award 的雜誌獎項,當時他們的流量是74,000本,有九成都是付費的客戶。有評論認為,雜誌的成功,在於David沒有崇尚個人主義,任由編輯主導發揮。很多受訪的作者,他們對於為雜誌本寫稿,亦感到驕傲,往往讚揚《Lucky Peach》給予他們很大的自由度。可是雜誌還是要關閉,主理人David Chang 不肯說什麼,主編Peter Meehan和Chris Ying,開初也沒有透露什麼,直到David宣布成立媒體公司,而只有Chris說是入選編輯名單;外界便揣測,他是否跟Peter的方針不同?有說他們對於雜誌的財政如何營運產生矛盾。Peter在紐約時報中透露,他們是由一間餐廳公司和媒體公司營運,很難找到平衡,
雖然明顯他已經不在David的媒體版圖內,但仍然非常正面:「起碼證明了紙媒未死。」



香港的英文飲食雜誌《Crave》


Peter Meehan高呼紙媒未死,反觀香港,好像一本美食雜誌也留不下。八十年代,香港已經有全球首本中文飲食雜誌《 飲食世界》 。及後,無論是主婦還是少女,都會看《Lisa 味道》,小規模的有《美食道場》等等。到了90年代千禧年,《 飲食男女》 成了最殿堂級的美食雜誌。其他生活雜誌,也會夾雜美食內容。英文方面,以《Crave》做得圖文俱佳,而且是獨立雜誌。可是以上的紙本雜誌,都不存在了。

屈指一算,在香港市面上流通的美食雜誌,寥寥可數,留下的有幾本靠廣告為生,沒有什麼創造力丶影響力可言的雜誌。當中的問題到底在哪裏呢?為什麼香港連一本美食雜誌也容不下?我們看雜誌,以往是希望吸取資訊:最新的餐廳、食譜、廚具、生活文化等等,但是現在人們每秒都在吸收資訊,近乎資訊爆炸的年代,雜誌的功能已經不只是發放資訊,那雜誌寫什麼才好呢?故事和啟發,必須要有深度、長度、啟發性的文章,才讓人有衝動付費、收藏、閱讀,畢竟書本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品,人們可以付10美元買一個手機程式,卻不願意付10美元買一本雜誌。於是有了Bookazine的興起,這種份量介乎於書本和雜誌之間的書刊,既有閱讀價值,又不會太沉重。
《Lucky Peach》就是這類型,而且一年才四本,不會給人每星期購買的壓力,反而期待每季的來臨,這是否有香港可以借鏡的地方呢?

辦過雜誌丶主持電視節目,David Chang都似乎能就走出自已的風格,接下來,他在Majormedia,又會有什麼發展?
David Chang說Majormedia將會是連接人們和文化、旅遊、美食、音樂及運動,探索各個範疇的地方。他認為已經有足夠的人去做有型的事,他的策略是希望教授人們如何尋找和明白這些潮流和文化背後的事情,然後希望人們可以交流甚至展開坦誠的對話,讓熱誠能拓展出文化和意見。新媒體將會有電視節目、電台節目、以及各種形式的影片,且看他的傳媒帝國策略,會否為奄奄一息的業界,帶來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