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形而時間】藝術金融概念 欺世的糖衣毒藥

/ 撰文 劉力田
/ 2018.08.01
以前藝術品市場是收藏家專區,不懂欣賞者,不會平白無事拿出一大筆金錢去參與其中。
但後來社會資金越來越多,錢變得不值錢,人們唯有不斷尋求投資機會,漸漸就湧入了一班純炒家進到藝術品市場當中。

上一個十年,藝術品投資漸漸變得熱門,確實相較於不少傳統的基金、股票、債券等,藝術品的年化回報率都較為吸引。不過,近年市況似乎到達峰位,幕後大炒家離場,不少早些年高價買入藝術品的人就遇上資金周轉瓶頸,以此為目標的貸款服務就應運而生。

有別於企業證券,藝術品價值一向極為主觀,亦容易因為潮流因素而大起大落。內地這幾年來興起一種藝術金融模式,容許收藏家/投資者將藝術品抵押貸款,原本這種服務亦非首創,在國際上早有往例,可是一旦與大陸出名多假貨/劣質拍賣行的藝術品市場結合,就成了另一種模樣。

例如一件一百元地攤貨,拿去拍賣行以十萬元拍出,買家拿著這件貨到銀行做抵押貸款借得三萬,買家不還款,銀行將抵押品以三萬元賣回予拍賣行,拍賣行肯定會收。銀行沒有虧損,拍賣行亦賺了經手費,有心者自賣自拍賺了三萬,那錢從何來呢?其實就是下一位接手客。

除了洗黑錢式的手段,大陸亦有所謂「文交所」概念。金融業者將藝術家作品包裝成金融產品,成立文化產權交易所,將產權如股票一樣自由交易,甚至能夠將數十萬元的畫作在兩個月內一度炒至逾憶元。

為了進一步搾取藝術品的金錢價值,大陸又出現了所謂「藝術銀行」,其實即是藝術品租賃服務,「銀行」購入藝術品,租予他人以裝飾場地,承租期結束後歸還,「藝術銀行」從中賺取一定的回報率。

可見,藝術金融實際上就是將藝術品商品化,就像房屋一樣,它能買賣、租借、抵押,是金融投機者想出來的又一種賺錢方式,去掏空「藝術」概念背後的價值。

藝術基金是另一實例,一般人沒有能力進入高價藝術品市場,藝術基金就以集資形式將他們集合起來,由管理人去採購藝術品。藝術基金規模龐大,往往能推高藝術品價格,不過這種需求是虛假的,沒有一個基金參與者能擁有那些藝術品,本質上只是大家籌錢去買一些可升值的物件,那物件是什麼並不重要,藝術品也好、石油也好黃金也好,如果坑渠蓋能升值他們也會去買,只要能升值便可。筆者不禁詰問:在這種交易當中,藝術的意義又去哪了呢?

藝術家辛勞的創作被扭曲成金融票據,淪落到投機者手上,將為愉悅精神而生的藝術品變成沒有面目的數字號碼,剝奪其形而上的價值,成為形而下的盈利手段,手法粗暴而貪婪。按此下去,未來大部份藝術品會落在機構手上,私人藏家將逐漸減少,收藏系列作品的難度提高,對藝術界而言並非好事。

事實上,即使想投資藝術品亦已經相當困難,藝術基金在六、七年前的高峰期將不少藝術品炒起天價,現在卻難以脫手。有理財知識的讀者相信都知道周轉之重要,正常而言藝術品升值都是在長時間下才會成立,如果目的是快速斂財,還是自求多福。

《香港01》App,尚品精神生活,形而。
立即下載: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