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都築響一:當一位相信自己眼光的編輯

/ 撰文 梁譯文
/ 2018.08.10
人生是奇妙的、精彩的,一生中必有起有跌,看似崎嶇的道路,但後來回憶卻發現,所有順不順利的經歷,也有其自身的價值,正所謂「冥冥中自有主宰」,還看各位自身的心態是如何面對。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凡事留意、凡事爭取,成為一位無止境渴求新事物的實踐者,STEVE JOBS也說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近年要說「紙媒是夕陽工業」這句話經已脫節了,事實是「紙媒已進入寒冬期」,相信圈內圈外心裏也存有這想法。在傳媒的世界中,現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科技急速發展,「專頁」泡沫式的衍生,但這些「專頁」又是否「專業」呢?這見人見智,科技讓網上媒體業好像興盛了,反而卻孕育一眾可能缺乏求知慾的「低頭族」,皆因所有資訊都「得來太易」。

這是最好最快的年代,同是亦是最壞最慢的年代,資訊主題圍繞着「嘩眾取寵」的模式進行,真正的「有沒有趣」已不是傳媒報導的首要思量條件,周遭環境慨嘆着「時代、方向、上司、資源、科技」的制肘,但如細心觀察,真正殺死雜誌的凶手,正是一眾所謂的「編輯」。

自己是一個愛日本雜誌愛實體書籍的人,一次漫無目的走進了書店,櫃檯上擺放了一本封面散發日本設計風的書籍——《圈外編輯》,仔細一看作者一欄,便讓我毫不猶豫的把這本書帶到收銀處,因這位作者正正是鼎鼎大名的日本傳奇編輯「都築響一」。

《圈外編輯》

不要追求『不認識的某人』的真實,而是要追求自己的真實。這教誨也許就是我編輯人生的起點。

都築響一

都築響一(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都築響一於1956年在東京出生,1976年開始在日本知名生活文化雜誌《POPEYE》、《BRUTUS》擔任當代藝術、建築、設計等特約採訪編輯十年時間,1989年至1992年一共編輯了102本當代藝術全集《ART RANDOM》系列,都築響一更親手拿起相機,以媒體觀點拍攝當代社會樣貌,當中包括《日常東京TOKYO STYLE》拍攝了狹窄但充滿獨創性的年輕人住所,《ROADSIDE JAPAN 珍奇日本紀行》探訪了日本各地的奇妙名勝,1997年更獲得木村伊兵衛獎,期間亦編輯了《STREET DESIGN FILE》這共20本的攝影集,如今仍持續探訪世界各地的ROADSIDE,著眼於尋幽探秘的「有趣採訪」,工作年間,他引進了許多當時主流媒體未關注的當代藝術,也奠下了現今流行文化的基礎。時至今天,都築響一繼續他的文字工作人生,四十年來從未領過月薪,過著非主流的生活,單單看這位前輩的履歷經已得跪拜五體投地。

+3

如你是一位傳媒人,讀過了這本《圈外編輯》過後,心裏必定有無數的反思與共鳴。單看目錄的標題,已有相當大的心靈衝擊,例如「做一本書要從何開始?」、「不知道才辦得到」、「白費工夫的編輯會議」、「別看讀者臉色,觀照自己」、「如何養成自己的編輯觀點」等等。

何謂「編輯」?分開來理解「編」與「輯」的話,「編」有把東西組織起來的意思,「輯」指將材料編書,兩者加起來便是對資料或作品進行整理加工,編成書刊的職務,但當中必須有自我批判的態度,皆因編輯的天性是應該帶着半點教育的宗旨,文章應充滿養份的、有得着的,是讀者與「品味、挑選力」之間一道不可分割的橋樑。

「編輯最重要的職責是在於本身的求知慾,如果連這一點都缺乏的話,已可離開傳媒圈了。」

都築響一

書中談及,每當都築響一準備創作稿件時,如果資料能在網上搜尋得來的話,已等於「輸了」。作為一名編輯,不是要去採訪「你知道很有趣的東西」,而是發掘「好像很有趣的東西」,這樣才可打開自身的求知慾,不親身到前線進行採訪,那有「趣味」可言,如只是透過前人所做的東西來盲目「炒冷飯」的話,連自己也感動不了,又如何要求讀者們喜歡你的報導呢?

另外更提到編輯是如何煉成自己獨有的品味嗅覺,這是現今編輯最缺乏的能力之一,除了多聽多看之外,只要問自己會不會想花錢購買對方的作品,便可知道自己究竟「喜歡或是不喜歡」,從而靠自己的思考與內心進行判斷,也許這是一種能培養品味與挑選力的方法,經過反覆累積的成功與失敗過後,久而久之,當看到「好」的事物,便能斷定它是「好」的東西。

「不管其他人的看法,開始我行我素,這是作為編輯最重要的一環。」

都築響一

在《圈外編輯》這本書中,都築響一完整回顧了他這四十年作為媒體的生涯。書名中「圈外」一詞,在日文是「手機沒有收訊」的意思,皆因他在職涯中彷彿失去了主流社會的訊號,然而可能在這沒有「訊號」的人生中,他卻看見了許多大家從不著眼的「有趣」事物。最後,只希望還在傳媒行業的一眾,能夠緊記都築響一先生的一句話——「做書重要的不是技術,唯一的關鍵只有『想要做一本書的強烈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