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亞洲藝術】「台北當代」印證台灣藝術的成長 香港地位恐被超越

/ 撰文 李偉民
/ 2019.01.28
在亞洲,藝術領域方面,有一件事情香港是當「老大」的,那便是藝術品交易。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撰文:李偉民

「藝術交易」未必和「藝術底子」有關,香港的根腳在乎四點非藝術因素:第一,我們沒有外匯管制,交易方便;第二,我們思想自由,沒有干預藝術品的內容;第三,香港低稅,展覽所達成的交易,幾乎是不用抽稅的;最後,在亞洲,除了東京和新加坡以外,香港是真真正正「世界思維」的國際大都會;不過,香港本身視覺藝術的高端人才單薄,在閃爍的藝術會背後,斯人獨憔悴。

香港本身視覺藝術的高端人才單薄,在閃爍的藝術會背後,斯人獨憔悴。(作者提供)

由於頂尖級的藝術交易會「Art Basel」在香港舉辦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買家,從各地飛來買藝術品;每年的三月,香港變成全球藝術墟集:大大小小的畫展、拍賣會,多得可以把人浸死,那些消除腳筋發炎的藥膏,最好銷量。

聽說其他亞洲大城市如新加坡、曼谷、上海都想挑戰香港「藝術交易之都」的地位,可惜總是雷響電閃地搞搞活動,未見勁度。今年,台北終於寶劍出鞘,上星期舉辦了大型的交易會,叫《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https://taipeidangdai.com/?lang=zh-hant ),我當然要飛去台北,看看實情。

今年,台北終於寶劍出鞘,上星期舉辦了大型的交易會,叫《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作者提供)

台北機場,真的叫人失望得「落機打三更」,近年來,在入境處往往要排隊一小時,才可以過關,這樣糟糕的旅客服務,又如何主辦國際盛事?

可能因為商標或版權問題,展覽會未能叫《Art Taipei》,變了《Taipei Dangdai》,四個字都是拼音出來,名字毫不響口,聲勢受挫,目前已有類同的《Art Taipei》,《Taipei Dangdai》將來的市場定位和形象,認真頭痛。

回到酒店,放下行李,急不及待趕去展覽場地。一般來說,國際展覽多在繁榮地標「101」附近的「世貿」展館,今次展覽卻在頗遠的南港展覽館,起碼半小時的車程,地點相對僻靜,沒有什麼繁華景象,周邊環境尋找不到台北的味道和市況。台灣朋友告訴我,他們也很少去南港,故此,有別於其他國際大型藝術展,「爭崩頭」也要在市中心舉行,讓看完畫展的人,立刻可以去吃去玩去享受;所以,多年來,《Art Basel Hong Kong》就算地方不夠用,也不願意離開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轉去香港機場亞洲國際博覽館。

看看《Taipei Dangdai》票價,台幣七百多元一張,台灣生活水準比香港低,這樣的票價,並不便宜,怪不得入場人數不算擠滿。(作者提供)

看看《Taipei Dangdai》票價,台幣七百多元一張,台灣生活水準比香港低,這樣的票價,並不便宜,怪不得入場人數不算擠滿。四顧,以台灣本地參觀者為主,跟着是內地和日本,西方人士不多。和香港Art Basel比較,當然是香港的觀眾比較國際化,泰國皇室和荷里活巨星里安納度都飛來湊高興。

香港Art Basel的畫廊攤位,愛聘用華洋俊男美女做銷售員,加上賓客的華衣美服,有一份class;《台北當代》則比較純樸一點,「靚人」和「靚衫」不多,而且,因為學生的票價便宜,所以年輕觀眾蠻多。有些人去畫展,喜歡穿黑衣黑褲,像集體去葬禮,其實大可不必,穿純黑代表品味的形象,已經過時,真正有藝術信心的人,就算穿得萬紫千紅,mis-mix but match,一樣好看。

《台北當代》則比較純樸一點,「靚人」和「靚衫」不多,而且,因為學生的票價便宜,所以年輕觀眾蠻多。(作者提供)

至於攤位數目,香港Art Basel約有四百,這裏應該有九十多檔,規模比Art Basel小,另外,日本、台灣、內地、香港的畫廊佔多數,作品以掛畫數量稱勝,雕塑品和藝術裝置(installation art)不多;許多展品都是熟口熟面,室內裝飾的「易賣品」是主流,思考性的藝術作品亦不多。傳統藝術注重「功夫」,當代藝術注重「概念」,如果思考的分量不足,對於一個觀賞者來說,真的無從把它和設計(design)分開。香港的Art Basel也有一陣子,展出的東西也沒有驚喜,新主理Adeline上場,她大刀闊斧,放入一些觸目藝術作品,例如已故政治風流人物的塑像躺在玻璃棺木,既引來話題,並有思考性:是否巨人的生命,也同樣敵不過「大江東去,浪淘盡」?

我看當代畫展,抗拒兩件事情,第一,畫家的畫風和內容,缺乏時代感,單看畫作,不知道畫家是否生於當代,而他所畫的東西,你說是清代內容都可以,當然,口味是很個人的。另外,便是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例如丘敏君是傑出的,可是,一看到他的「眾生張口大笑」的畫作,再沒有反思的興趣。因此,大家不要浪漫化這些藝術展覽會(art fairs),他們其實只是商品交易場,藝術品只是一件「心頭貨」,它們的成功,不在於我們這些「塘邊鶴」的看法,只要展品能夠賣出去,參展商能夠賺錢離場,成敗的英雄論,僅在於此;不過,在「搵食」艱難的藝術業界,多一個畫展,總比少一個畫展好。在全球,經營畫廊愈來愈不容易,租金貴,交易少,當今潮流時興去交易會,仿如藝術遊樂場,故此,有些在倫敦開畫廊的朋友,每年超過一半時間,花在海外參加art fairs。

我們有最成功的藝術交易會,可是我們沒有最成功的本土藝術底氣。(作者提供)

《台北當代》,雖然只在「乳牙」階段,但是它豐富了亞洲的藝術發展,只要一步步改善,會更上一層樓。

《台北當代》,雖然只在「乳牙」階段,但是它豐富了亞洲的藝術發展,只要一步步改善,會更上一層樓。(作者提供)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去了台北第一屆「台北當代」:香港還是藝術市場的「一哥」嗎?」​】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立刻Like!讚好《01撐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