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ic Street Preachers《Resistance Is Futile》患寬銀幕憂鬱症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Manic Street Preachers以日本武士為封面的第13張專輯《Resistance Is Futile》。

聽著英國威爾斯樂團Manic Street Preachers在這個4月發表的全新專輯《Resistance Is Futile》,那忽然有感。1. 屈指一算,他們已是我追隨了27個年頭的老朋友樂隊;2. 《Resistance Is Futile》已是他們的第13張專輯。

首先,我認識到Manics,已是他們在1992年出版首張專輯《Generation Terrorists》前的事。那就是1991年,起初樂隊仍身處獨立廠牌Heavenly旗下的名字,仍記得當年我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可找來他們的單曲唱片——姑勿論是7”、12”黑膠也好,CD單曲也好,當時就是要有實體唱片到手,才可以聽一隊新樂團是甚麼葫蘆賣甚麼藥。而當期時,Manics是英國獨立音樂圈的炙手可熱矚目新晉樂隊,在那個Madchester剛退色、shoegaze正在火熱的年頭,忽然有隊樂隊打著glam punk / punk revival的旗幟而來,毋庸置疑是叫Manic Street Preachers令人眼前一亮。

然後,自1992年《Generation Terrorists》起,一隊樂隊在26年間出版過13張官方錄音室專輯,平均來說是每兩年一張,那並不是甚麼多產輝煌的數字來。但是且看那一眾在90年代初崛起的英國樂隊,他們的宿命都是沒有幾多隊樂隊可以灌錄過超過十張官方錄音室專輯——就連鼎鼎大名的神級樂隊Radiohead,他們也只曾有灌錄過九張官方錄音室專輯的紀錄而已。

我認識Manic Street Preachers時,他們是一隊四人樂隊。樂隊裡的風頭躉,不是主唱兼結他手James Dean Bradfield,而是結他手Richey James Edwards及低音結他手Nicky Wire,有文學底的他們也是樂隊之作詞人,加上其glam-punk打扮,二人也有”The Glamour Twins”之美譽。

然後,我經歷過Manic Street Preachers在1994年帶來樂隊呈現著懾人心魄post-punk美學的第三張專輯《The Holy Bible》,大家都視為Manics的登峰造極之作。然後在1995年2月,在Manics前往美國舉行巡迴演出前夕,一向麻煩多多的Richey離開了Embassy Hotel之後便從此離奇地人間蒸發,杳無音信,為樂隊締造了一段充滿傳奇性的史迹。跟著,James、Nicky和鼓手Sean Moore讓Manic Street Preachers以三人樂團的姿態歸位,在1996年帶來的第四張專輯《Everything Must Go》標誌著他們以明朗、清爽與積極的氣息作出成功的重生。

同時他們也漸漸成為樂迷心目中的「悶蛋」樂隊。在三人時代的Manics身上,你看不見樂隊成員怎樣不和又勾心鬥角,也沒有人沉淪毒品,樂隊也沒有甚麼原因而一度解散,只有在孜孜不倦地出版唱片。即使他們曾一度進入暫休期,在2006年間James Dean Bradfield和Nicky Wire皆相繼出版了他們風格大相異趣的個人專輯《The Great Western》及《I Killed The Zeitgeist》,但到2007年樂隊已馬上歸位出版了《Send Away The Tigers》專輯。到2009年專輯《Journal For Plague Lovers》讓其已人間蒸發十多年的Richey之滄海遺珠歌詞重見天日、重投的《The Holy Bible》歌路,又是一個驚喜。

Manic Street Preachers:Sean Moore、Nicky Wire和James Dean Bradfield

James、Nicky和Sean三子就像打死不離三兄弟,按時按刻就都走在一起合作,樂迷們也毋庸記掛Manics何時會有新作,因為他們每隔幾年就會歸位出新專輯。

《Resistance Is Futile》是Manics繼《Futurology》後四年來的全新專輯,已是他們相隔得最久的一張專輯。原定打算在去年發表,然後樂隊再帶到其鄰近Newport的自家錄音室Door to the River灌錄,才延至今年面世。

作為他們處心積慮而來的專輯,他們把《Resistance Is Futile》形容為其「寬銀幕憂鬱症」的唱片,即是來得開揚、廣闊而又賦予憂傷失落的感覺。今次的聲音,被形容為介乎《Generation Terrorists》和《Everything Must Go》之間,有著前者的簡樸(不是其punk rock底蘊)與後者的華麗。

如先行單曲〈International Blue〉,便被形容有如其1992年作品〈Motorcycle Emptiness〉的清爽而傷感的曲目。

〈Dylan & Caitlin〉是他們與威爾斯樂The Anchoress的靈魂人物Catherine Anne Davies合作,是他們的另一首男女聲合唱歌曲,一如當年與美國豔星Traci Lords合唱的〈Little Baby Nothing〉般,也別忘記日後Manics也有過跟Kylie Minogue、Swedish-pop樂隊The Cardigans的Nina Persson、英國女唱作人Lucy Rose、威爾斯女唱作人Cate Le Bon、德國女星Nina Hoss合唱的履歷呢。

也一晃眼,Manic Street Preachers當年在九展Star Hall舉行香港場音樂會,亦已是十年前的事了。2010年我跟James Dean Bradfield做過電話訪問,他說他們好想再來香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