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腦峰會前夕朝鮮官媒一貫「沉默」 報道用字成兩韓關係溫度計

撰文:馮翠山
出版:更新:

朝鮮和韓國即將迎來分裂65年來第三次首腦會議,連日來這場世紀會議成為不少國際媒體的重點新聞。不過身為主角之一的朝鮮卻恰恰相反,直到會談舉行前兩星期多的4月9日,官媒朝中社才首次報道峰會,即使去到峰會前夕仍甚少報道。
而從朝鮮媒體對峰會或韓國總統報道的用字,亦被視為兩韓關係的「探測器」。

韓國已故前總統金大中與已故朝鮮領袖金正日於2000年舉行朝韓首次首腦會談。(VCG)

過往峰會前夕 朝媒例牌隻字不提

細心留意過去兩次朝韓首腦峰會舉行前夕,朝鮮媒體均保持一貫「沉默」作風,待峰會結束之後才會有報道。

2000年3月9日,韓國首次宣布兩韓即將舉行首腦會議,成為國際突發頭條新聞。然而朝鮮黨報《勞動新聞》當時的頭版竟然是農業議題,在整份報章連同國際新聞版頁上,也隻字不提峰會。直至6月13日、即峰會當日,朝鮮媒體才初次報道峰會。

此外峰會後發表的《北南共同宣言》(又稱《南北共同宣言》)這幾個字眼,一直到當年12月7日,即峰會舉行後半年,才首次出現在朝鮮報章上。

在2007年10月2日舉行的第二場峰會前夕,朝媒亦貫徹「沉默」性格。除了於8月8日唯一一次宣布峰會舉行消息外,一直到峰會結束的10月4日才出現首次報道。

今次韓朝峰會朝方媒體亦貫徹始終,未有對峰會作直接報道,很多朝方消息亦是透過外國媒體引述。也許朝方亦會仿傚前兩次的做法,在峰會舉行之後才會報道相關消息。

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與金正日於2007年舉行第二次韓朝峰會。(VCG)

「兩韓會談」字眼曾消失21年

除了峰會前例牌隻字不提外,朝媒對「韓朝會談」等字眼的使用亦非常謹慎,不會隨便使用。

韓朝分裂後一直到1985年,朝媒才首次使用「北南會談」(북남회담)一詞,反映出兩韓關係步入新階段。不過這個詞語一直很少出現,在1985至1990年間,朝鮮媒體只用了10次。

另外「北南會談」一詞通常用於批評韓國阻礙或延遲兩韓會談的發展。在1990年往後的21年期間,這詞更幾乎消失於朝鮮媒體。直到韓國前總統李明博年代,這詞再出現,但同樣用於譴責、負面報道,大部分指摘韓國阻礙兩韓會談。

箇中原因也許是與韓國與美國加強關係、美朝關係走向極端、以及後來盧武鉉年代的朝核危機。

金大中(左)與金正日(右)於首場韓朝首腦會談中合照留影。(VCG)

正面報道金大中 斥文在寅「令人失望」

朝媒在處理兩韓峰會中尤為小心保守,不會輕易報道。而在報道韓國總統時,朝媒的用字卻能反映當時兩韓關係。

韓國已故前總統金大中上任前已經不斷推動兩韓統一。早在1971年競選總統時,他提出過南北「三階段統一論」方案。故此在1970至1980年代,朝鮮媒體維持對金大中的廣泛報道,在1973年後期金大中更曾登上朝鮮媒體頭條34次,大部分報道正面。

直至1998年金大中上任總統後,「陽光政策」正式實施,朝韓關係一度回暖。2000年金大中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舉行第一次朝韓峰會,是兩韓分裂55年來首次首腦會談。雖然《勞動新聞》曾於1999年以接近全版篇幅批評金大中是叛徒,狠批他親日、親美,但在2000年打後,朝媒不再以「叛徒」(역도)稱呼金大中,改稱「總統」(대통령)。

且看文在寅上台後積極改善朝韓關係,不過朝媒一開始並沒有對文在寅有太大好感。去年8月,《勞動新聞》不點名評論文在寅上任一百天的工作表現「差劣,令人非常失望」,又指韓朝關係是「絕對失敗」,韓國在改善雙方關係上是「偽君子」。

隨着韓朝峰會即將舉行,文在寅能否扭轉朝媒對他的惡劣評價,擺脫「偽君子」的指控?大家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