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25日訪華 較原計劃滯後兩日? 亞洲通訊社:關明治維新事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還有不足兩星期,10月23日就是《中日友好條約》40周年的日子。此前日本媒體一直傳聞首相安倍晉三將於當日訪華,舉行慶祝儀式並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但中方對此一直未有確認。
近幾日,媒體傳聞訪問日期將定於25日,而今天新華社也最終確認。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行程會「滯後」了2日?

中日正在推進復修友好關係,安倍原定先訪問中國,再邀請習近平在明年訪日。(資料圖片)

日本自去年積極推動與華修好,希望趁《中日友好條約》40周年的機會與中國修復友好關係。2017年11月,習近平與安倍在越南峴港APEC期間會晤,普遍被視作中日關係將於今年迅速轉暖的信號。

日本方面早在多月前就傳出,安倍有意在23日至25日訪華。據日媒消息,安倍在抵步後會與中國習近平一同出席慶祝儀式,24日與習近平會談,25日轉往有多間日本公司駐紮的深圳訪問。

推遲兩天的理由? 可能與明治維新有關

然而有關安排從未獲中國官方公開確認,而《新華社》12日正式公布,安倍將於25至27日訪華,較原定日子「滯後」了兩日。日本富士電視台早前也已報道,指日本政府已確認消息。

在《中日友好條約》40周年讓安倍訪華似乎是最合適的,為何最後要推遲兩日?長年居住日本的知名媒體人、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静波,就在周五(12日)發表一篇文章,嘗試解述「滯後2日」的原因。10月23日除了是《中日友好條約》簽署的日子,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紀念日。正好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別具意義。

根據日方原先計劃,安倍將在23日早上參加紀念明治維新的大會,發表講話,再在下午出發飛往北京。

甲午戰爭是中日國力及關係的分水嶺,日本亦在往後的半個世紀開展了對外殖民的侵略歷史。(網絡圖片)

明治維新為日本打開殖民之路 中國受害者之一

明治維新對日本來說,是一個打開門戶學習西方,實現富國強兵的革新道路的開始。歷史經常對比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洋務運動,但在1895年甲午戰爭的結果,證明了前者的成功,後者的失敗。雙方簽署《馬關條約》,日本成功獲得中國巨額的「賠償」,刺激了其主張對外擴張的野心,直接導致了未來數十年的殖民主義、侵略、以致最終的潰敗。

因此,這150年對日本來說是波瀾萬丈的。但明治維新倒轉來說,亦是中國苦難的開始。

所以,徐靜波就此認為,安倍會在明治維新上怎樣致辭,如何評價,成為了中國的焦點。假若安倍發言不恰當,或帶有冒犯之意時,下午直接飛往北京主持中日友儀式,場面將會十分尷尬。中國決定推遲兩天才讓安倍訪華,是為了預留時間,讓中方作出可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