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長稱IB比DSE較有優勢是社會觀感 設分數換算機制可釋誤解

撰文:李偉欣
出版:更新:

教育界立法會員葉建源日前引數據指出,本地學生透過考IB(國際預科文憑)比考中學文憑試(DSE)能較易取得高等級成績,但大學卻沒有清晰的成績換算機制,質疑收生對考DSE的學生不公。
有中學校長認為,考IB比考DSE更易入大學的說法,只是社會上的觀感和印象,又認為若考評局有一套成績換算機制,可讓社會有清晰的標準作參考,避免誤解和揣測。

(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本地學生入讀本港資助大學,83%是憑DSE成績,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入學,八間資助大學每年合共提供約15,000個學士學位予本地生;其他人則可考IB、GCE A level(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考試),經「非聯招」獲取錄。當中有不少本地生持IB成績,經「非聯招」入讀熱門學科。葉建源比對DSE及IB本地生取得最高評級的百分比,發現在IB考試中取得H7等級的人數是DSE考生取得5**的18.5倍。

考IB比DSE入大學是否更具優勢?香港中學校長會署理主席鄧振強出席商台節目時表示,這個說法只是社會的印象,當中沒有對錯,難以一概而論。不過,他承認學生要修讀IB課程,家長投入的資源較多。鄧振強解釋,IB課程對學生的要求高,學生需要有較強的語文能力,必需修讀文學這一課,故考到高分的學生都是人材,實際上並非較易DSE容易。他又認為,DSE課程最大的問題,是較難照顧有不學同習差異的學生。

出席同一節目的啟思中學校長張紹銘充說,學生考IB時,當達到某個分數就可獲該等級的成績,並非像DSE般,考評局以「拉curve」形式,決定最終獲得5*或5**的考生人數。他認為,當局可設立一套清晰的分數換算制度,讓社會有標準可參考,又認為可檢視目前入大學的分數門檻,「有些學生的理科較強,語文較差,差少少就喪失入大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