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困局.下】反修例風波解方何在 建制泛民齊倡「全面調查」

撰文:吳倬安 鄭榕笛
出版:更新:

2018年,法國爆發「黃背心運動」,迄今仍未完結,這場運動是法國城鄉中層以至低收入階層對經濟現狀不滿的民意反噬——2008年金融海嘯後熱錢氾濫,經濟數據看似逐步復蘇,實際蘊藏暗湧,民生、經濟等結構性問題不單止沒有解決,矛盾更是愈見加深。民怨積聚多年而無紓減,社會爭議就成為大型社會事件的導火線。回到香港,持續了逾兩個月的反修訂《逃犯條例》示威,也是如此。在這場運動中,「黃」、「藍」對立伴隨警民衝突不斷升溫,構成香港自回歸以來最嚴峻的管治危機,建制與泛民兩大政治陣營可有對策?

承接上文:【修例困局.上】反修例風波解方何在 建制泛民齊倡「全面調查」

譚文豪認為,監警會缺乏公信力,無法制衡警隊,猶如橡皮圖章。(羅君豪攝)

始料不及的抗爭規模

反修例運動發展至當前局面,市民所展示的不滿和憤怒情緒,是單純來自修例本身,抑或源於潛藏多時的深層次矛盾?有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認為,修例只是民怨爆發的導火線,管治體制所衍生的「制度暴力」,才是民怨積累的起源。

回到風波的原點,保安局於今年2月12日提出修例建議,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隨後於議會內用盡各種不同方式阻擋修例通過,包括用盡《議事規則》所賦予的權力,嘗試令法案委員會胎死腹中,拖延條例草案的審議進度,最終更觸發法案委員會「雙胞胎」風波,泛民當時為確保他們認可、由民主黨涂謹申擔任主席的法案委員會會議可順利進行,多名議員在議事廳內通宵留守,當中包括曾為民航機師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

譚文豪接受《香港01》訪問時回顧整場運動歷程,指民主派已做盡「想得到、做得到」的議會抗爭手段,最終令法案委員會鬧出「雙細胞」,成為市民關注修例內容的其中一個契機,再加上政府在推動修例時採取的躁進手段,包括僅設20天公眾諮詢、豁免多項被指偏向商界的經濟罪行等做法,以及民主派不斷透過社區宣傳反修例訊息,種種因素結合起來,觸發6月9日號稱達100萬人參與的反修例大遊行。

在這之前,經歷過2014年「雨傘運動」發起人和核心人物被起訴、多名議員被褫奪資格、2016年旺角騷亂參與者被控暴動罪等等,香港社會政治無力感充斥,政府也許沒有預料自己會一手將處於低潮期的社會運動喚醒。民主黨議員黃碧雲也承認,無人預料到這場反修例運動會發展至如此規模,「在3、4月的時候,並不是太多市民明白修例的問題所在,但隨着議員在議會內不斷追問官員,大律師公會、律師會發表意見,惟政府對這些意見置若罔聞,在這個過程中,愈來愈多人了解到修例『唔掂』,形成這次全民自發運動。」

黃碧雲認為,《逃犯條例》修訂只是觸發大規模民眾運動的導火線,把回歸以來積累至今的民怨引爆,修讀政治學出身的她分析,政府與商界、鄉紳及建制派等構成管治聯盟,「政府可做背離民意的事,政策可完全不理會民意,只要在立法會夠票,什麼事都可以做,令『反送中』變『反專政』。」她續指,體制的不公義、不公平令民怨、民憤不斷積累,最終在反修例運動中大爆發。

黃碧雲認為,《逃犯條例》修訂只是觸發大規模民眾運動的導火線,把回歸以來積累至今的民怨引爆。(龔嘉盛攝)

運動走向不僅折射和引爆部份港人對於管治系統的不滿,譚文豪認為是次反修例運動令制度下的種種問題表露無違,令民情不斷升溫。其中最為突出的無疑是警隊執法爭議。在持續逾兩個月的警民衝突中,警員拒絕出示委任證、施放過期催淚彈、在民居附近和港鐵站內施放催淚彈、近距離向示威者射胡椒彈、喬裝示威者採取拘捕行動等等,先後惹起非議。社會輿論認為應透過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來處理這些爭議,但政府強調可藉現有機制——即監警會處理。監警會早前決定主動審視6月9日至7月2日發生的公眾活動,上周又宣布把報告涵蓋範圍擴大至7月2日之後的活動,分階段公布結果。

譚文豪與黃碧雲均不認為監警會可以發揮效用。譚文豪認為,監警會缺乏公信力,無法制衡警隊,猶如橡皮圖章。曾任監警會委員六年的黃碧雲解釋,監警系統是兩層架構,市民欲投訴警員,需先經警方的投訴警察課處理和調查,監警會的角色僅為是否接納投訴警察課作出的結論;監警會可向警方要求取得更多資料或約見相關證人,惟因條例所限,監警會沒有全面調查權,角色被動;即使監警會主動審視今次的警民衝突,調查範圍亦只能針對警員的投訴,至於反修例運動的起因、有否官員要問責、有否外部勢力干預等問題,監警會沒有權力作出調查。

黃碧雲補充,監警會的組成已全面建制化,泛民議員和一些較為中立的委員已被排除在外,令監警會既無足夠權力制約警員行為,同時也無法得到市民信任,她強調,只有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才能找出反修例風波的完整真相,監警會根本無力處理。

譚文豪認為是次反修例運動令制度下的種種問題表露無違,令民情不斷升溫。(羅君豪攝)

「解決當前困局靠3R」

「警隊有公權力,因此需自我克制,否則對社會傷害很大。」黃碧雲舉例指出,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曾就警方在「7.21」白衣人襲擊市民事件的處理方法向公眾道歉,卻惹來警察員佐級協會違例公開譴責。面對當前政治困局,黃碧雲提出「3R」原則解決問題,分別是Restrain(制約)、 Responsibility(問責)和Reform(改革)。她建議增加對警方權力制約,包括檢視監警制度,解散投訴警察課,重組監警會,並透過修改相關條例,令監警會成為真正獨立、有調查能力和足夠資源的調查機構。

譚文豪認為可從三方面改革警隊,首先透過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查清風波和衝突的前因後果和責任誰屬,覓出具體改善方法;同時現任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副局長區志光和政治助理劉富生都是從警隊系統出身,做法不健康,故認為需理順保安局的組成。他又指出,可提高警員入職學歷要求。而在問責方面,黃碧雲指出,無論林鄭和政府「做到幾衰、幾錯」也好,亦無人需問責,問責制形同虛設,認為問責制應全面貫徹執行,否則難平民憤,「林鄭月娥是修例風波的始作俑者,她有很多機會可平息風波,但沒有做到她應做的事,每一次出來說話都是錯,而最悲哀的是香港人無辦法推翻一個表現不濟、政治判斷錯誤的特首。」

兩名民主派議員均認為深層次矛盾的來源是香港政制欠民主所致,「不只是需要特首一人一票,立法會也要全面直選,一個政府需要有效管治,行政機關、問責官員、立法機關需要反映民意,問責官員不能全無政治經驗,立法機關不能再有功能團體。」黃碧雲斬釘截鐵地說。

隨着政府不回應示威者五大訴求,遊行示威衝突無日無之,示威者及警方採取武力不斷升級,反修例運動何去何從?譚文豪坦言當前看不到終點,他認為政府正採取拖延策略,仍以舊思維處理問題,以為9月開學和大範圍拘捕示威者過後,運動會完結,但他認為此做法已不再奏效;至於示威者採取什麼策略,他指出這場運動無「大台」,一切行動需經群眾自行討論決定,但他強調民意非常重要,「過去的民意戰做得好,是因為年輕人有很多新想法,令世界刮目相看,讓宣傳接觸到很多民主運動接觸不到的人。」

黃碧雲指出,反修例已到全民運動階段,已脫離議會、議員可以控制的範圍,「(運動)有它的生命、獨立性,有自身的決策系統,議會角色已經邊緣化。」她認為由於運動已持續一段時間,參與者決策需謹慎一點,不合作運動有利亦有弊,在增加政府壓力的同時,亦要處理民意和民情。她強調爭取民主和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非一蹴即就,也不能期待一至兩個月的抗爭能完全扭轉。

年底將迎來區議會換屆選舉,立法會換屆選舉緊接在明年9月舉行,分析普遍認為民主派的選情將受惠於這場政治風暴,譚文豪指出,民主派不應就選情而影響反修例運動和其本身,現在重點是如何爭取「五大訴求」和解決香港人過去視而不見的深層次矛盾,不能因選舉而改變運動策略,而且「今日不知明天事」,難以評估11月的情況。黃碧雲認為,政治大氣候對民主派有正面幫助,惟不能確保民主派必勝無疑,但認為若民主派能在選舉中贏到更多議席,便有更多資源擴大改變、改革力量,故她認為區議會選舉將為民主派和反建制陣營的一個突破點。

黃碧雲承認無人預料到這場反修例運動會發展至如此規模。(龔嘉盛攝)
社會需要尋求共識以走出反修例風波,而解鎖之匙在政府手上。(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上文節錄自第17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9日)《反修例風波解方何在 建制泛民齊倡「全面調查」》。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