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團結香港基金:以科技重構藝術 倡訂完整藍圖、激發創新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下,市民生活出行大受影響,欣賞藝術品似乎顯得更為困難。香港藝術發展局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本月初宣布推出「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資助香港藝團及藝術家藉科技發展數碼或虛擬的藝術內容,希望將科技引入藝術作品中,以嶄新的形式、更加方便地展示作品。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研究員蘇曉明接受《香港01》訪問,提出藝術、科技政策的倡議。他們認為,藝術和科技的結合是世界趨勢,通過科技激發藝術創新,藝發局的計劃是一個好開始,不過現時香港在這方面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建議政府促進跨部門合作、制訂更清晰的政策藍圖,發展藝術科技;又指在經濟困難的當下,藝術科技可以激發創新潛力,亦是回應社會、幫助年輕人的一個出路。

黃元山、蘇曉明接受訪問,談及香港藝術科技政策藍圖。(資料圖片/團結香港基金提供)

以科技激發藝術創新 成新經濟支柱

「藝術科技」這概念在香港暫時未算十分普及。團結香港基金上月發表報告,指現代社會,「藝術」與「科技」兩者融合乃大勢所趨,是一個未來的藝術形態。黃元山向《香港01》記者補充:「兩者銜接,可以產生協同效益。藝術和科技走在一起,可以提供facilitation(便利化),更容易可以欣賞藝術作品。」電影業、電子競技等領域,也可以通過藝術科技,得到更多呈現空間。

他認為,政府第一步應先像英國、南韓、台灣等地一樣,建立完整的藝術科技政策藍圖,內容包括建立有針對性、恆常性的基金,撥款資助相關工作者;建立基礎建設,例如建立數據庫,讓外地的藝術工作者找本地單位合作時容易一點,以及加強研究、實驗的測試場所;打造跨界數碼文化平台支援業界發展,促進文化界與科技界合作等。

「這些政策有些是階段性的,有些是恆常性的。文化和創意產業現時約佔香港GDP的5%,發展藝術科技,可以形成可持續的市場運作,形成eco-system(生態系統),成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黃元山如是說。

談到發展藝術科技,可能涉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民政事務局、創新及科技局。港府近年不時被質疑,一談及跨部門合作,就會涉及舊有的官僚問題,效率未如理想。黃元山表示作為智庫,當然要先提出具建設性的倡議,希望政府日後可以理順相關工作。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政府須先訂立完整的藝術科技政策藍圖。(團結香港基金報告截圖)

科技可作為藝術新形式

將藝術與科技二者結合,是一種較新的意念。但傳統藝術作品,是否所有元素都適合以科技形式表達?

蘇曉明表示,這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將科技融入藝術中,可以對一些傳統藝術作品添加新的元素,例如在英國、法國,有一些博物館會利用科技,將傳統作品以嶄新的形式表達:「你可能會見到畫中的蒙娜麗莎跳出來,與觀眾互動;也有一些畫廊,會利用科技分析觀眾的反應。」

其二,她指科技本身亦是藝術的一種方式:「藝術其中一個元素,是尋求突破。當然,沒有人會強迫作者加入科技元素,但這(科技)可以為藝術家提供additional option(額外的選項)。」

團結香港基金指出,藝術科技的結合,是世界大趨勢。(團結香港基金網頁圖片)

升級轉型 成年輕人新出路

這一系列的政策願景,似乎都需要政府牽頭推動才有成果,那官方目前態度是否積極?

黃元山指,在研究藝術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和不同的持分者,包括政府官員溝通過,暫時官方未有提供具體的計劃,但認為藝發局近日推出的資助計劃,是一個好開始,與藝術科技的概念一脈相承,因此相信目前的發展方向是正面的。

在社會矛盾尖銳、經濟環境困難的當下,或許會有人認為談藝術科技發展相對奢侈。不過黃元山認為,許多年輕人都熱衷於藝術結合科技的工作,將來藝術科技也可成為經濟的新載體,在香港一個如此高樓價的地方,為年輕人提供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