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眾故事】林一峰愛「自虐」? 一個原因令佢堅持唱作人身份

撰文:黃浩晉
出版:更新:

「音樂行業入面,唱作人係最自虐㗎!自己寫完首歌療完傷明明冇事,但你又要演繹多次,經歷多次個生命喎……」
林一峰出道至今17年,推出過十多專輯,從沒放棄過唱作人的身份,繼續我手寫我心用音樂治癒自己、治癒樂迷。若果唱作人如他所說般「自虐」,何事令他有動力繼續創作?想知答案就不要錯過本篇眾故事!

唱作人係最「自虐」行業? 一個原因令林一峰做落去

音樂作品是抒發情緒的渠道,我手寫我心繼而引起聽眾共鳴,才可做到「醫人自醫」。不過,寫歌又談何容易呢?將想像化為現實,然後重覆演繹,每次也是腦交戰的過程,一峰將他的經驗娓娓道來。

「首先,創作係好理性嘅事。創作動機可以好感性,但你一定要好理性咁展現出嚟,人哋先明白你講咩。其實創作人本身交出作品之後就完事㗎喇,但唱作人每一次演繹創作,都要經歷多次個生命喎,係好自虐㗎!」他續說:「唱得冇感情又俾人人話冇感情,太有感情又會搞親自己喎!」

既然如此折磨,一峰因何堅持下去,動力從何而來?答案很簡單,因為喜愛。他甚至有所領悟:「為咗藝術作品,有啲苦難值得去經歷;但為咗功名,永遠都唔值得!」

即使唱作人是「自虐」行業,但一峰也不會停步:「為咗藝術作品,有啲苦難值得去經歷;但為咗功名,永遠都唔值得!」(受訪者提供圖片)

中、西樂如何共處? 重點在於中庸之道

一峰將再次夥拍香港中樂團舉行音樂會,訪問期間筆者禁不住提出一個問題:「中樂要麼如《十面埋伏》、《昭君出塞》般澎湃激昂,要麼如《江河水》般婉約哀怨,沒有中間點,好像與一峰的『浪漫』有點距離。如何才能令兩者和平共處?」

原來一峰在上次合作已有這個觀察,而能夠將各走極端的曲風達至平衡,要歸功於伍卓賢先生。「佢係一個精通中西樂嘅鬼才!佢對感情嘅拿捏、拍子嘅掌握好獨到,而最厲害係可以令人明白!」除此之外,為了呈現中樂的可塑性,這次音樂會不會加入西方的節奏樂器(即鼓與Bass),一峰解釋:「經過上次同香港中樂團合作,第一個寫低嘅格言係,唔要有西方嘅rhythm session。因為一有西方樂器,中樂團就會變成背景,而且好多細膩嘅層次會被rhythm section就蓋過。我最想挑戰一下,用盡九十人中樂團可以呈現咩效果,有時候有限制,創意反而創作更無限!」

今次音樂會捨棄西方樂器的rhythm section,務求呈現更多細膩的層次,以及突顯中樂的特質。(受訪者提供圖片)

音樂會小劇透:重組金曲展現音樂的可塑性

第二次與香港中樂團,不少樂迷也會期待,到底今次有何新火花?一峰向大家劇透,會將自己的作品重組,並挑戰演唱更多語言。

他舉《未完舞曲》為例,上次與中樂團合作,《未圓舞曲》滲入了《十面埋伏》的選段,而且間奏加入了墨西哥民謠,帶出異國風情;而今次則邀請到口琴王子Gordon Lee為歌曲加入藍調元素。由此可見,結構簡單的歌曲,才有空間「變身」。

歌曲寫得越簡單,可塑性越高,未知今次音樂會哪首歌被「寵幸」換上新衣?(受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