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鉤鑲:中國古代的抗戟兵器 帶鉤帶錐的小盾牌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在西方HEMA(史實歐洲武術)中,有Sword & buckler(單手劍和小圓盾)的戰鬥技巧。可是在中國古代史上,卻鮮有小型盾牌配上其他單手兵器的組合出現。要說較為接近的,可能已經要追溯至東漢年代的抗戟奇兵——鉤鑲。

早前武備志介紹過充滿神秘感的雙鉤,亦介紹過經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吳鉤。其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亦曾經短暫出現過一種名為「鉤鑲」的小型盾狀兵器,其應用方式跟西方HEMA(史實歐洲武術)中的Sword & buckler(單手劍和小圓盾)有點類似,都是配合其他單手兵器使用。

本文就跟大家介紹一下,這種罕見的盾型兵器——鉤鑲(音商)。

 

文獻中的鉤鑲︰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以「鉤」為名的兵器是出現於春秋時期的「吳鉤」。據《吳越春秋·闔閭元年》記載︰「闔閭既寶莫耶,復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血舋金,遂成二鉤......遂服而不離身。」可見在當時吳地,「鉤」這種兵器非常普遍。

然而「吳鉤」卻在戰國時期後,莫名地消失在軍伍及民間之中。令後世的記載中,一直無法弄清它的形貌,一時稱之為「劍屬」,一時稱為「刀屬」。直至在近代的中國文物發掘中,終於發現「吳鉤」的廬山真面目。

到了漢代左右,中原出現了另一種同樣以「鉤」為名,卻截然不同的盾型兵器「鉤鑲」。以下是古代文獻中對它的描述︰

「鉤鑲,兩頭曰鉤,中央曰鑲。或推鑲,或鉤引,用之之宜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
「矛鋋鑲盾刃刀鉤。」「鑲者,亦刀劍之類,其刃卻偃而外利,所以推攘而害人也。鉤亦鑲屬也,形曲如鉤而内利,所以拘牽而害人也。」
唐顔師古注《急就篇》
解釋《說文句部》中的「鉤」:「古兵有鉤,有鑲。引來曰鉤,推去曰鑲。」
宋徐鍇《說文解字繫傳》

簡而言之,透過文字描述我們可以知道鉤鑲是由兩部分組成︰「鉤」是兩條外、彎曲、向內鋒利的部分,用以鉤牽傷敵;「鑲」是向外的利器,用以推擊傷人。至於有關鉤鑲的功能和當時的實際應用,我們可以從古代壁畫或畫像中略窺一二。

 

鉤鑲的形制︰

山東微山兩城出土漢畫像石。(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NHSPdP)

從眾多的文物畫像中可見,鉤鑲是一種單手掌握的盾型兵器,一般會配合單手兵器(如環首刀)使用。從山東微山兩城出土漢畫像石中的格鬥圖可見,鉤鑲的尖刺頗長,在格鬥中應能「拘牽而害人」。

直至在近代,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渝鐵路沿線,河南鶴壁,洛陽七里河等地,更一再發掘出漢代鉤鑲的實物。

圖左為河南鶴壁出土的鉤鑲形狀,圖右為洛陽七裏河出土的鉤鑲形象。(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LfadVW)

李京華在〈漢代的鐵鉤鑲與鐵鉞戟〉中指出,在河南鶴壁市發現一件鐵質鉤鑲,「上鉤長26厘米,下鉤長15.7厘米,連同鑲部長61.5厘米。兩鉤均為鍛成渾圓的鋌,向前鉤曲,下鉤的尖端是圓球狀,上鉤的尖部殘失。中間的鑲鼻(部),背面的鋌是鍛成扁體形,並折成長方形把手,正面是用長18.5厘米、寬14厘的薄鐵板,用圓蓋釘固定在鉤架上,鑲板上無其他附屬性的遺跡,中部向外鼓出,為便於武士們掌握鑲鼻(部)。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KOERsW)

目前已出土保存完整的最大勾鑲是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附近發現的,現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該鉤鑲總長92厘米,鑲板長36厘米,寬17厘米,重1665克。其他出土的勾鑲一般都在3斤左右,大概即是一把刀的重量,亦比一般盾牌輕。

可是,到底鉤鑲是如何應用的?

鉤鑲的應用方式︰

對於這種奇兵的實際用途,一般被認為是用來對抗當時軍隊的主要兵器鐵戟。那時期的鐵戟頭呈卜字形,而且戟的橫枝向上彎曲。鉤鑲正是它的剋星。

格鬥圖,江蘇銅山小李村出土漢畫像石(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N5IcR5)

在文物畫像中鉤鑲經常與另一種長柄兵器「戟」一同出現,甚至成對抗之貌。在漢代,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常有左手執鉤鑲,右手執刀者跟手持長戟者搏鬥的畫面。如在江蘇銅山小李村出土漢畫像石中,便見到武者以鉤鑲勾住對方長戟,再以環首刀反擊的動作。

由於鉤鑲文物的文物出土數量非常少,跟漢代其他兵器出土數相差一大截。因此有學者提出,鉤鑲可能是專為「克制長戟」而鍛造的說法。為驗證「破戟奇兵」的說法,CCTV紀錄頻道在《古兵器大揭秘》節目中,試驗鉤鑲的一般防護性能及對戟交戰能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一下)實驗某程度上可以證明,鉤鑲的功能跟普通盾牌迥異,似乎「奇兵說」亦有可能說得通。
 

除了鉤鑲跟長戟的對決外,從一些畫像可見鉤鑲亦可以跟其他步兵兵種,甚至對陣馬車和騎兵。例如在山東嘉祥武氏祠的水陸攻戰圖,便可以見到鉤鑲武士跟騎兵對戰。

總括所有像石資料及出土文物可見,鉤鑲是作為特攻兵器被少數軍士使用。它是一種適合近身作戰的小盾牌,既可以彎曲的鉤頭勾鎖及擋格敵人的兵器,亦可以用鑲板上的錐鋒刺傷敵人,在功能上比一般的防守盾牌更多元化。

 

鉤鑲的衰落︰

縱然鉤鑲具有獨特的攻防性能,可是鉤鑲的使用年代十分短,大概自兩晉以後便再沒發現其確實蹤跡。最接近關於鉤鑲形象的文物,已經要追溯到東晉江蘇鎮江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墓的畫像磚上,那一手執鉤鑲、一手執刀的獸首人身像。

關於鉤鑲急速衰退,一般有以下說法。一,鉤鑲整體以金屬鍛造,製作成本高,難以普及。二,甲冑製作技術進步,鐵戟因穿刺性能不足而遭長矛取代,而鉤鑲亦因無法有效對抗長矛而遭到淘汰。三,隨著甲胄普及,兵器逐漸變得重視破甲、越來越變得重型。鉤鑲一方面再難以擋格這些兵器,另一方面亦再難透過鉤及刺對披甲士兵造成傷害,因此消失在軍伍之中。

至於鉤鑲跟大家認識的現代雙鉤之間有沒有承傳關係,則尚需各方討論,至今仍沒有任何定論。

 

參考資料︰
〈談古兵器鉤鑲與鉤拒〉,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說鉤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鑒》,中國長安出版社,指文烽火工作室著

〈漢代的鐵鉤鑲與鐵鉞戟〉,李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