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柔功門95周年  七月辦慶祝活動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中國地大脈搏,武術門派之多蔚為奇觀。又地分南北,拳分內外家,武學以外,又涉醫理、養生、酬神、節日娛興之道,旁及儒釋道學問。香港雖在南方一隅,蕞薾小島,然百年來華洋雜處,每當神州變局,北人南下,中國文化餘緒在此開枝散葉,因而孕育出上承嶺南文化傳統之學。
在武術門派上,「柔功門」即在這背景下開宗立派。今年適逢柔功門九十五周年,柔功門上下將會舉辦大型慶祝活動。而【武備志】則邀請了柔功門第四代傳人夏敬文師傅,為我們介紹武術與醒獅文化融合,繼而發揚光大的歷史。
(片尾有訪問片段)

柔功門第四代傳人夏敬文。(賴家俊 攝)

舞獅不離學功夫
柔功門創辦人為廣東佛山高明縣人夏漢雄,自小從其兄夏生習武,旁及白眉諸家,及後師承鐵隱禪師,並於1924年於廣州成立夏漢雄體育會。戰後南下香港,開展授拳及行醫事業。時至七八十年代,適逢香港經濟起飛,因為政府禁止任何煙花活動,然而民間喜慶節日日多,經濟起飛亦帶動更多商舖開張誌慶,遂開始流行以大鑼大鼓、熱鬧和生龍活虎為象徵的醒獅活動,柔功門第二代傳人夏國璋先生其時創立夏國璋龍獅團,推動醒獅文化,並積極參與公益事業。

時至今日,柔功門已傳至第四代傳人夏敬文繼承祖業,原來早年他曾對學功夫頗感抗拒:

小時候我覺得學功夫好辛苦。學功夫千篇一律,功夫動作打多少次都是一樣。但舞獅大滿足感,無次見人場地莊陣不同,別人看到會覺好好看。功夫多數在平地做,好少站樁和對練,動感也較少。但長大後發現學功夫好重要,沒有功底跳梅花樁很危險,馬步不穩,腳不穩,承受不到一個人重量,沒過功夫去舞獅是很輸蝕。

談起柔功門,是夏漢雄先生以佛家拳功夫─柔功十八雙推掌命名。拳理以「圓可化直」及「直可分圓」為拳理,以「偏身正打」為戰略。

按其介紹所說,攻在直者,防在圓者。所謂「圓化直」者,以輕微之圓力可化去強大之直力;「直分圓」者則利用兩點之間最短之原理,爭取時間,或用直力順勢引導圓力之進行方向不成圓,因而把圓化解。而「偏身」者,側身向敵,減少受敵之目標,「正打」者從正面打出以攻敵之側面,使敵難於照顧,是為戰略。

柔功門傳至第四代,夏敬文引入七色階梯考帶制度,透過不同顏色考帶制度,讓學員有晉升機會為學習目標,大約以半年為第一級,由學群獅表演,到行禮、弓步等技巧,再到學跳梅花樁,參加比賽為高階訓練,所學包羅萬種,一一涉獵。

夏敬文與一眾柔功門傳人將於七月舉辦大型活動慶祝柔功門成立95周年。(賴家俊 攝)

 

第五代新星繼承衣缽
而為了推廣柔功門和醒獅文化,柔功門積極在中小學界推教學活動。例如這次陪伴夏敬文師傅受訪的第五代新星:李霆謙、林智豐、何焯恒、黃俊軒和陳梓浩,年齡屆乎17至21歲,五位新星除了一位是受家人影響外,其餘都是中學時代在校內課外活動中,選擇了舞獅項目。他們因身手了得和積極參與,備受夏師傅看重。惜學校常規課堂時間有限,所以特別拔尖悉心栽培,讓他們再於課後上堂,不收分文授予柔功門武藝。

五位新星近年都積極參與世界及本港舞獅比賽,當中有名列三甲者,縱然有名落孫山,但對年青學子來說卻是增廣見聞,與外國選手交流,吸取寶貴經驗機會。現時五子只有兩人仍然在學,但他們每周都會花三四天回館勤練功夫,盼學好身手,有機會向外分享練功學獅益處,推動柔功門武術和舞獅文化。

夏敬文師傅(前中)與第五代傳人(前左起)黃俊軒、李霆謙、(後左起)陳梓浩、何焯恒、林智豐。(賴家俊 攝)

為慶祝柔功門創立九十五周年,門人將不日舉辦紀念活動,詳請可留意柔功門Facebook專頁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