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派】郭秀雲:師從白鶴陳克夫 鼓勵從小培養舞獅功架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快踏入農曆新年,按照中國傳統習俗,農曆新年間會有一連串醒獅(舞獅)活動,以此為人們帶來好運、財富甚至驅邪。有關醒獅文化內容多如牛毛、不勝枚舉。多年來投身環保及保育事業的郭秀雲小姐(Sharon),母親是白鶴派傳人,自小亦拜入白鶴派陳克夫師傅門下,多年來推廣白鶴派武術不遺餘力。這次她與陸智夫國術總會監督陸松茂師傅,和我們介紹白鶴派醒獅文化一二,和分享他們有關醒獅與練武趣聞。
文、攝:賴家俊
場地:陸智夫國術總會

醒獅又分南獅和北獅,我們香港又以南獅醒獅為主。陸松茂指出,傳統新年舞的南獅分四種形態,分別是劉(劉備獅)、關(關羽獅)、張(張飛獅)、趙(趙雲獅),分別代表紅、金、黑、青四色,但現在為了美觀,又有紫、粉紅等其他不同顏色,獅子的形象相較傳統更多姿多彩。

要讓獅子形態生動,舞獅者除了能讓獅子神態做到傳統所謂八法外(1),還要配合腰馬步法,做出快慢跳躍、左顧右盼、瞻前顧後等動作,讓打鑼鼓的拍檔再根據舞獅動作敲打。陸松茂表示,醒獅基本上用學功夫的馬步,例如弓、馬、麟麟、虛步,和用於過橋的搶步等等。他表示,相比要跳梅花樁,在地面的地獅其實最考腰馬功夫,他們以前是先學功夫才學醒獅,在學功夫時已有很好的腰馬基礎。可惜現在一代的舞獅者,不少並非由習武開始再投入舞獅表演,而是一學獅便直接學舞獅,腰馬功夫未必及以前有習武背景一代有力。即使是先學功夫,現在學生大多也不肯花太長時間專注學馬步,只可歎時代不同。

郭秀雲手中的是給小朋友舞的「BB獅」。
郭秀雲表示,因為小時候氣力不夠,所以負責舞獅頭。

獅頭增加負重造重獅
而自小已習武的Sharon,師從白鶴三夫的陳克夫,陳克夫早年周遊各國,郭秀雲表示在她小時候,曾在三藩市陳克夫武館的地牢睡覺,那兒放了很多很舊的獅頭。這些獅頭放了很多負重物,相比現在的重很多很多,原來這樣做是希望做出一頭重獅,武館或同門間可以鬥大力,讓別人知道自己好有力去舞一頭重獅。她憶述當時貪玩竄入獅頭,怎料給困住,哥哥不但沒有幫助她,還把地牢關上嚇她。

Sharon表示自小已很喜歡舞獅,一來她很喜歡小動物,其次醒獅也與「演技」有關,舞獅要舞得活靈活現,需要要做很多動作,例如獅子睡醒伸個懶腰,用後肢扮騷癢等等,演得是好好玩。但因為她女孩子力氣不夠,做獅尾要經常抬起獅頭,所以她當年是專舞獅頭。

她憶述有一年下雨天在電視節目中表演舞獅,在梅花樁上跳來跳去,有人事後問她不怕跣倒嗎?

「其實樁腳上有一塊小小的沙紙防跣,但遇著下雨的天氣,這塊沙紙用途也不大,我們也要格外小心。」

+7

而現實中獅子是不會經常把頭昂起,所以不論是地獅或跳梅花樁,舞獅者通常要把獅頭「耷低」(見上圖)(這個不同於垂頭喪氣的頭耷),但其實做這個動作舞獅頭者更難看到出面,所以要格外小心。亦因為獅子經常要耷頭見人,觀眾大多數時間都是看到獅頭頭頂,所以大家見到這個部位的設計往往別出心裁。

說起學習舞獅,Sharon鼓勵可以從小朋友學起。因為舞獅既是一項表演藝術,亦是一項有益的運動,現在醒獅也有「BB獅」供小朋友使用。她表示從小朋友開始學並不是一定要他長大後繼續參與這活動,但若果他有了興趣,年紀大了仍可繼續練。醒獅運用到的一些腰馬步法,好比白鶴派軟功棉裡針一樣,上了年紀也是可以繼續練習來強健身體。

(1)獅子八種神態:喜、怒、哀、樂、動、靜、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