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秒的歷史】從提振到穩定 全國金融會議回顧

撰文:秦晞輝
出版:更新:

撰文:秦晞輝
(原本刊《香港01》周報071期B19頁))

七月中,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圓滿結束。是次會議是中國金融界最重要的會議,為重大金融政策定下基調,並公佈相應措施。它每五年舉辦一次,連開兩天,國家的主要領導層都要出席。

是次會議,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發展須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並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稱金融是國之重器,必須保持金融流動性的基本穩定,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監管人員需要以火眼金睛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風險,整治金融亂象。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資料圖片)

習近平指出,往後中國的金融工作須服從四大原則:第一,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並把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第二,優化結構,完善金融市場、機構、產品體系,比如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第三,強化監管,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比如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完善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第四,市場導向,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這次會議亦宣佈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穩委)的成立,金穩委是中央權威決策機構,專門負責深化金融改革、協調金融監管工作。金穩委是比「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更高級別的金融監管機構,有助消除分業監管方式的監管盲點及監管套利的現象。它的成立亦顯示中央對防控金融風險的高度重視。
 

全國金融會議如何影響中國證券市場
中國的證券市場起步晚近, 中國在1990年和1991年才分別開始營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與之相比,美國於1792年設立紐約股票交易所,香港於1891年成立香港經紀協會)。然而,直至201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市值已躍升為全球交易所的第四大,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市值則為第七大,而港交所則是第八大。

倘若改革開放的首十年是農村改革和個體經濟的萌芽期,那麼往後二十餘年便是資本市場的發展期。曾經,中國的金融業務如銀行、證券和保險等受計劃經濟的嚴格控制,金融業務停滯不前,而股票亦被視為資本主義的東西而禁止發行。 然而,90年以後,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震動世界的茁壯和變革。一開始,股票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手段,解決國有企業的融資難題。92年,上證綜合指數升至1429點,帶動中國股市的第一次牛市。而深圳更爆發新抽股熱潮,來自不同省份的投資者湧往深圳。然而同年,中國證監會成立,兩市股價全面下跌,牛市結束。
 

改革開放伊始,股票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手段,解決國有企業的融資難題。92年,上證綜合指數升至1429點,帶動中國股市的第一次牛市。而深圳更爆發新抽股熱潮,來自不同省份的投資者湧往深圳。(資料圖片)

往後,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尤其受政府國策影響。比如,首兩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由朱鎔基主持,其間提高了金融監管,並實施了銀行改革。這兩次會議的成果是奠定了「一行三會」的監管格局,以及國有商業銀行(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的股份化。這些措施既有效減低了投機熱潮,亦逐漸提高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

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由溫家寶主持,這兩次會議加深了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成立政府投資公司、大力發展公司債券、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提振股市信心等。這兩次會議強調的仍然是「提振」,各種新的投資項目和政府的肯定引起了一輪又一輪的中國牛市,分別是07年的大牛市,以及大家較記憶猶新的15年大牛市。
 

今年主題:穩定金融市場與服務實體經濟
然而,今年會議的主題是穩定,要打擊的是亂象。相比起以往有意對股市的提振,今次中國政府更著重於防範金融市場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這也許是中國政府已意識到近年中國股票市場屢現過熱的狀況,使政府不得不出手打擊投機文化,以及尚待根治的內幕交易亂象。比如,2015年中港兩地同步上演的「大時代」,便是投機風潮過熱所造成的不穩定。而現時中國政府期待的,絕非短期的急漲急跌,而是長期的維護實體經濟的金融增長。中國政府意識到,金融風險和危機是必然會出現的,而政府應當做的是不要讓風險變成毀滅性的系統性風險,因為這種系統性風險,隨時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這種警剔性,便不同於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近日宣稱她「有生之年再無金融危機」的危險樂觀。
 

習近平強調,要堅定深化金融改革。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資料圖片)

今次會議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到的幾點,最大亮點該會是對實體經濟和直接融資的重視,兩者的關係相輔相成,其背後理念是股市的作用在於解決公司的融資問題。提倡圍繞實體經濟,潛台詞便是打擊投機。而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反,前者意指投資者直接購入上市公司的證券,而後者則意指投資者透過銀行等中介經構進行投資。間接融資雖然藉其專業知識和資訊充當了投資者和融資者的中介,但間接融資亦可發展成各種可用於炒上炒下的投機工具,逐漸偏離公司的融資需要。中國政府沒有否定間接融資的價值,然而,政府對直接融資的重視,意味它希望建立一個令長線投資者不會失望的資本市場,而短線投機的吸引力不應大於長線投資,因為只有長線投資才能滿足公司的融資需要,資金不致變得忽來忽去,制造經濟動盪。儘管短線投機能為投機者帶來巨利,但往往對長遠的金融市場發展帶來大害。

於是,我們能期望的是,中國政府會有效監控暴升暴跌的現象,並將對上市公司加強監管,以使得上市公司的集資有利於長遠的經濟發展,而不僅僅是藉上市圖利。這一方面是投機者的惡夢,但亦會是「價值投資者」的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