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DSE 應試系列】通識拆題:八大必出題型(一)

撰文:港學堂-讀者來稿
出版:更新:

撰文:Keith Leung(通識科名師)


1. 資料回應題常見題型一 : 數據分析題
查看過往的試卷,可知道數據分析類型的題目是必讀題型之一。然而,此題型看似簡單,大部分學生卻未能全取分數,他們大多忽略了數據分析題的數據趨勢與轉捩點。
當題目給予圖表資料時,考生可作以下處理:

留意標題的內容本質 ,亦要注意一下特別字眼 (例如: 實際、推算)留意橫向和縱向數值,作不同類型的分析—分析趨勢、比較數值等。留意數值涉及的單位,在答題時不要寫錯。

近兩年數據題型往往會涉及不同資料間的關係,取分難度較以往提高。


2. 資料回應題常見題型二 : 資料關係題
資料關係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除了正向與反向關係,還有一種「無直接關係」。
回答資料關係題時,同學應該要先理解資料裡提到的事情,是因果?必然?相關?正 / 負關係?
很多時候,題目並不會明顯地點出箇中關係。同學需要用自己的延伸討論技巧,點出題目需要指出兩者關係中存在(變項C)。
例如:當討論改革開放(因素A)與環境污染(因素B)的關係,考生須清楚交代兩者關係中存在(變項C):政府監管不足 / 能源效率等等。
換句話說,這種題目需要同學對資料有完全的瞭解,才能作出準確的回答。如果同學只是一知半解,便會作出片面的判斷了。


3. 資料回應題常見題型三 : 歸納現象的技巧
第一,必須有通識或時事相關字眼作為現象,例如,大量雙非嬰兒霸佔香港社會資源;
第二,加上資料所描述的形容和程度性字眼,例如,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空氣汙染惡化;
現象題必然根據資料,或許與平時所學有少許誤差,因此,同學注意要加上描述性詞語,不用太長,就像英文的adj+noun或中文的定語和狀語修飾名詞。
現象題普遍皆會列出由古至今或由無到有的統計數據,然後要求考生描述當中的轉變及突變,並指出其轉變可反映甚麼社會現象;再要求考生輔以題目中其他資料節錄作解釋即可。


建議應留意橫軸上各年份的分佈,因為每條捧形圖年期相對短而數字上出現大轉變,當局必然預期考生在作答時有適當的解釋。


(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