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秒的歷史】特朗普得以崛起的「美好關係」

撰文:秦晞輝
出版:更新:
保護主義政策(包括簽署行政命令退出TPP)是特朗普當選總統的關鍵,而這些政策的推出亦正緣於中國的崛起。

文:Arthur Chin(港學堂編輯)

 

在今天的習特會,特朗普對傳媒說:「我們已經有一個很長的討論,而至今我沒有得到什麼,一點也沒有。但我們已建立了友誼。我能見到這。我認為在長期上,我們會有一個十分美好的關係。而我十分期待這。」(“We had a long discussion already. So far, I have gotten nothing. Absolutely nothing! But we have developed a friendship. I can see that. I think, long-term, we are going to have a very, very great relationship and I look very much forward to it.”)

這裡,特朗普既以玩笑安撫了那些支持他的反中選民,亦顯示了對中方的友善,而這友善僅限於友誼,沒有達成任何承諾。短短幾句,盡顯這位表面上是狂人的總統的說話藝術。

特朗普與中國的關係可說十分微妙。特朗普要實現他的競選承諾,就不能對中國太友善。但若然沒有中國崛起,也就沒有特朗普總統。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時以「奪回製造業」、「增加就業」為綱,宣稱要對中國出口商品施加懲罰性關稅,雖然至今仍未實施。保護主義政策(包括簽署行政命令退出TPP)是特朗普當選總統的關鍵,而這些政策的推出亦正緣於中國的崛起。

毛澤東視美國為帝國主義敵對陣營。

要明白箇中因由,我們可簡短回顧中美兩國建交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美兩國先從敵對狀態,發展到互相依賴,再發展成今天的笑裡藏刀。在1949年中共建國,毛澤東「一邊倒」投向蘇聯社會主義陣營,並視美國為帝國主義敵對陣營,雙方不只互相抵制,更在韓國、越戰中一度交鋒,兩國長達23年沒有正常外交。

直至1950年代末中蘇交惡,中-美-蘇三國開始了一個微妙的互相牽制局面,中蘇不再是對方為共同陣營的盟友,於是開展了更廣泛的外交策略,以保障國家安全。於1972年尼克遜召開了歷史性的訪華之旅,1979年兩國正式互相承認,建立外交關係。自此三國一直互相牽制。

而至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今非昔比,經濟上裹足不前。反觀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急速發展成為了「世界工廠」,在短短數十年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90年代至今,世界局勢一直受這兩極勢力影響,兩國的分合將掀動全球多國的利益關係。

然而,兩國雖是互相競爭,卻又難以斷裂。中國和美國在經貿上的合作至今仍是高度互相依賴,中國藉著廉價勞動力,以及部分富起來的中產階級,提供了大量廉價產品和市場予美國。美資機構在中國內地設廠,發展商貿,成為中國改革關放的主要發展動力。中國在與美國的貿易關係中,每年得到近35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一旦美國實施了對華關稅政策,對中國的經濟將會構成莫大打擊。然而,關稅亦是雙面刃,美國企業將會失去一個重要的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對企業發展亦會造成莫大打擊。

美國的製造業工人卻失去了職業。這直接構成了今天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

為什麼這面雙面刃對美國民眾來說這麼吸引?這些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果,對大量美國民眾而言,只是受惠了美國企業,讓美國企業得以節省成本,並增加回報。但是,美國的製造業工人卻失去了職業。這直接構成了今天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以及特朗普提出保護主義-「重奪製造業」的成因。

而其實,保護主義並非特朗普提出的新鮮事物。在美國立國之初,華盛頓等美國國父便已紛紛支持孤立的保護主義,其中一大因由是政治的獨立性在於經濟的獨立性。當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過於依賴其他國家時,她的外交政策便會處處受到制肋。因此,特朗普的保護主義,也只不過是嘗試回到美國立國的起點。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重返保護主義,促成了今天的特朗普。而這段「美好關係」的前景如何,還要看特朗普會否真的實施對華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