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通識】為什麼世界銀行討厭貿易保護主義?

撰文:秦晞輝
出版:更新:

文:Arthur Chin(港學堂編輯)
繪:肥達

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下周將舉行春季會議,是次會議是兩個組織的最高級會議之一,會討論世界經濟前景、全球金融穩定、消除貧困的問題。昨天,兩個組織聯合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發表了一份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報告。為什麼它們會對貿易保護主義如此反感?

什麼是世界銀行、IMF和WTO?

以上三個財金機構,是全球最重要、地位最高的金融與貿易機構,其影響力與地位凌駕各區域的經貿組織之上。它們的一大核心價值是自由貿易,而它們的敵人自然是限制自由貿易的貿易保護主義。在解釋背後原因之前,讓我們先明白這幾個組織的地位。

要談論國際政治,我們很容易會假設了國家是最具權力的角色。傳統的歷史敘事,也往往會從政權間的紛爭解釋歷史的發展。然而,在二戰後,世界銀行和IMF的成立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局勢。戰爭後的西歐受戰火摧殘,疆土一片頹敝,各國亟需資金重新發展。

當時,世界是沒有一個專責為國家作借貸的銀行的,於是世界銀行便成立了。世界銀行成為了國家的債主,資助西歐國家恢復被戰爭破壞了的經濟。而其後,世界銀行的規模擴張,進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貸款及投資。世界銀行是一個股權制組織,美國佔有最大股權,並對重大事項享有實質否決權。而且世銀總裁永遠是「美國派任美國人擔任」。世界銀行的營運模式類似投資銀行,向公司、個人或政府發行債券,以給予受助國貸款。

世銀的支持者會認為,世界銀行是發展中國家的動力之源,比如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就是世行最大的借貸國。然而,世銀的批評者認為世銀只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銀行,為大企業和美國的利益服務,為了保衛這些利益,世銀推動外國企業進入發展中國家以摧毀當地自身的經濟系統,進而削弱這些國家的主權。

IMF也是在二戰後成立,它的功能是擔當核數師的角色,記錄各國間的貿易數字、債務狀況和主持國際貨幣經濟政策。IMF不是銀行,它不會放款。它的目的是穩定各國的貨幣,以及監察外匯市場。確保匯率穩定有助各國貿易的進行,確保投資者的信心。

而WTO則是在1995年成立,它的功能是調解制定貿易協定時出現的紛爭,並負責監督貿易協議得到執行,它又被稱為「經濟聯合國」。相較於世銀和IMF等美國主導的組織,WTO由從前的歐共體和加拿大成立,並重視共識制。

上述三個機構的共同特色,也是為了促進國際貿易的通行。其中世銀和IMF更是可凌駕於國家以上的超級公司。

貿易保護主義會損害誰的利益?

在美國立國之初,美國的貿易政策一直是實行保護主義的。貿易保護主義是指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國外競爭壓力而對進口產品設定極高關稅、限定進口配額或其它減少進口額的經濟政策。

這些政策源於美國國父華盛頓「政治主權奠基在經濟主權」的思想。因此,美國立國以來關稅都定為偏高,在1930年代甚至達60%的關稅。同時間,美國一直對歐洲事務不甚干預,以避免與他國衝突,並專注於自身發展。這種國策,與英國在大規模殖民前的「光榮孤立」頗為相近。

然而在二戰後,美國更積極地介入世界事務,並放棄了高關稅的政策,改為實行低關稅,並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打破勞工、資本和商品的地域限制。從道德義務的角度看,美國的做法是藉世銀等財金機構援助受戰禍影響的國家。但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看,低關稅和經濟全球化能換取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廉價商品。IMF和世界銀行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IMF爭取自由貿易則能夠為企業帶來發展中國家更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而世界銀行向發展中國家借貸亦令這些國家的主權削弱。

於是乎,一些公共知識份子,如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和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便先後批評經濟全球化。喬姆斯基指出,在戰後,美國社會逐漸步入了「金融霸權」的年代,即以借貸和投資為本業的財金機構過度富有,並換取了主導國策的權力。而勞動階層則因為難敵來自全球的競爭,生活日益艱苦。而華勒斯坦指出,現今的世界進入了「世界體系」的年代,從前的剝剝存在於一個國家的貧富衝突中,但現今的剝削則存在於核心國家與邊陲國家之間。

由此看來,勞動階層應該會支持保護主義,這在特朗普勝出美國大選一事上亦反映出來。然而,保護主義其實亦有可能損害勞動階層的利益,這是因為這必須打擊世界經濟,比如中國的出口量減少了,那麼中國的企業便需要開源節流,失業率上升,進而引發連鎖效應,令整體經濟受損。於是,中國、澳洲、日本、德國等國家,也反對保護主義的重臨。

這些國家也許不全然認同世銀,但是在全球一體化的世界下,大家也坐上了同一條船,敵我立場也不再那麼壁壘分明。然而,在這個經濟全球化中難以享有利益的俄羅斯,則不一定要站在世銀的一方。

港學堂專欄:通識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