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秒的歷史】法國大選:反全球化浪潮始末

撰文:秦晞輝
出版:更新:

撰文:秦晞輝

在過去兩週,筆者介紹了怎樣從冷戰格局(1945-1991)思考今天國際政治的變化,比如冷戰時敘利亞與蘇聯的傳統盟友關係,以及北韓怎樣在蘇聯瓦解後求存自保。然而冷戰結束了,如今進入了一個什麼時代?現在還全然是「冷戰」嗎?

著名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在蘇聯倒台的兩年前聲言,人類漫長的意識形態鬥爭即將結束,「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將被定於一尊,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陣營」將奪得勝利。冷戰的結束,美國以世界警察的姿態主導國際事務等,似乎也一一應驗福山的預測。

中間派候選人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左)以及極右候選人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成為法國總統第二輪投票候選人。(資料圖片)

然而, 在本月中(14/4),福山在台灣一個演講中以「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崩解?」為題作了一個演講,在見證英國脫歐、美國特朗普勝出、以致今天法國大選中瑪琳.勒龐(Marie Le Pen)(見圖) 民望高企等國際大事後,福山認為自由民主的秩序正受到「民粹國族主義」的挑戰。「民粹國族主義」以國民利益為綱,反對得益於全球化的精英階層。於是,今天歷史的發展,似乎沒有終結,而是來到一個轉折的關口: 是自由民主的延續,抑或國族主義的反撲?當下的法國大選,就是這歷史關口的其中一場戰役。

在4月23日舉行的初選, 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見圖)和勒龐分別勝出,並將會在5月7日舉行第二輪投票,決定誰能當選法國總統。

馬克龍是現任社會黨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的重臣,政治立場偏向「中間派」,即平衡勞工、企業和外來移民的利益,包括擴大醫療保障、減低企業稅和沿用歐盟的難民庇護政策等。外間相信他當選後,會在奧朗德的路線下進行修補,恢復法國的經濟。他不會對現存體系帶來激烈的改變。

勒龐的立場則頗接近特朗普,屬於「右翼」或「極右」陣營,以保障本國國民利益為綱,包括限制移民、政府部門優先僱用法國人、企業若聘用外國人須多繳10%稅等。而且,勒龐亦採取保護主義,如實施高關稅、捨棄歐元、啟動脫歐公投等。這立場便貼近於福山所指的「民粹國族主義」,在國族利益的大原則下,一些人的自由和權利必須被犧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冷戰的視野下,「左派」政黨著重保護勞工利益,「右派」政黨著重刺激經濟發展。然而,屬於「右派」的勒龐,也頗重視勞工福利,比如提高退保金福利、限制電力價格、支持徵富人稅、調高公司營利稅為15%等。

要理解勒龐陣營(以致英國脫歐派和特朗普)與傳統左派的關鍵分別,需要從他們對全球化的鮮明攻擊談起。

這次法國大選,是決定反全球化浪潮去向其中一件重要大事。(路透社)

80年代:法國社會黨的興起

法國曾經是傳統左派陣營的根據地。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醞釀了社會主義思潮,19世紀末出現了巴黎公社這個短暫統治巴黎的社會主義政權, 1920年末法國共產黨(法共)成立,在二戰時成為抗擊德軍的游擊隊主力,在1946年大選更成為法國第一大黨。然而,在英美勢力的干預下, 親蘇的法共被排除出政府。其後法共雖走向息微,但代表左翼陣營的另一大黨「社會黨」於1981年勝出了總統大選。法國於是成為冷戰時最靠近社會主義的歐洲國家。

前法國總統密特朗。(網上圖片)

1981年,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推行了連串社會改革,比如推動了半數銀行的國有化、大型工業企業的國有化,以致國營工業產值佔整個工業總產值的40%。而且,連串保障勞工利益的措施亦被推行,比如提高最低工資10%、降低標準工時到每週39小時、帶薪休假增加到五周、規定企業每年與工人談判工資水平等勞工政策 。此外,還有各種福利政策,提高養老金20%、提高家庭補貼25%、提高住房補助50%。而且,還劃時代地推出「富人稅」向法國最富有的1%家庭徵收資產稅等。

這些政策的影響深遠至今。一方面,法國成為了西歐最平等的國家,人民容易享有各種福利, 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描述那種法國人民辛勤勞動卻飢寒交迫的情景不再。但另一方面,由於政府的公共開支增加,很快面臨了財政赤字,政府通過印銀紙減低赤字,而造成了通脹,物價上升,引致法國的出口競爭力下降。而且,企業的負擔亦大大加重,引致了倒閉潮, 失業率持續超過10% ,以致貧窮差距反而進一步擴大。

儘管其後右派政黨共和黨重新推行私有化,令經濟增長有所回升,但密特朗過激社會改革的影響依然長期打擊法國經濟,失業率持續高企(今年是9.6%), 亦間接造成外間社會對法國人「慵懶」的刻板印象。

以致,2012年當選的現任社會黨總統奧朗德為對付失業,也不敢再走極左路線,轉而採取中間路線,為企業減稅、增加工時與僱傭彈性等。同時間,奧朗德推動自由貿易,本年亦高調贊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自由貿易主張。

傳統左翼失勢的成因:全球化的禍害

現任法國總統奧朗德的五年施政並無改善失業問題,促使極右陣營急速冒起。(資料圖片)

然而,奧朗德(圖)的五年施政並無改善失業問題。他的施政在瑪琳.勒龐的眼中,只是幫助企業和引入外來勞工爭奪工作機會的政策。瑪琳勒龐的分析角度與英國脫歐派和特朗普等近似,她在競選演說中聲稱,法國作為自由國家的存續正面臨挑戰, 「分歧不在於左與右,而在於愛國主義者與全球主義者。」她形容自己才是「人民的唯一代表」,並指其他競選者只是「有錢的右翼和有錢的左翼」。

於是,勒龐的聚焦點依然是失業問題,但她認為問題根源不在於減輕企業負擔,而在於限制外來人口。勒龐和特朗普一樣,將「全球化」視為自己的主要敵人,全球化只是令既得利益者得益,於是,要保護普遍人民利益,只得限制移民,以及採用保護主義,如徵外來勞工稅、關稅等。

勒龐的這些綱領,在傳統左派的意識形態中是不被容許的,因為左翼的核心價值是平等,實施這些政策容易令政黨的核心價值受損,這是傳統左翼的歷史包袱。而提倡國族主義的新型政黨則沒有這個包袱,而且首次把全球化視為敵人,而無疑,全球化是冷戰後中國等國家開放市場後造成的新形勢,國際社會還在適應階段,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歷史新面貌。而勒龐等人的出現,則在歷史上首次將「反對全球化」變成一個能夠落實於政策的主張。我們也許不能全然同意特朗普、勒龐和英國脫歐派的主張,但他們的崛起,顯示反對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