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蠔灣封村3年 保育地帶紅樹林疑多次被剷 規劃署:不構成違例

撰文:陳自穎
出版:更新:

想在假日逃離都市繁囂,不少人會選擇深入大嶼山樹林,欣賞自然美景。其中位於大嶼山北面的大蠔灣,大片濕地孕育出豐富物種,生態價值甚高。
然而,自3年前通往該處的唯一行山徑被封鎖後,行山人士頓失方向。事緣政府3年前將部份村內土地劃為保育區,原居民不憤,一度用推土機剷走紅樹林,更封村至今;而村長亦表明,未有重新開路的意向。
另一方面,《香港01》記者發現,封村的3年間有部分受保育地帶疑被破壞,在高空圖片上可見到翠綠一片轉為灰色光禿禿。規劃署回應指,知悉有部份屬私人土地的紅樹林被移除,但並不構成《城規條例》下的違例發展。
保育人士批評,條例過時存有「可破壞、不可建設」的漏洞,令生態保育未獲保障。
撰文:陳自穎

通往大蠔灣的行山徑自2014年起被封鎖。(陳自穎攝)

2014年3月底,城規會將大蠔發展審批地區草圖刊憲,把東涌大蠔灣約4.64公頃的土地,包括大蠔河及河口,以及3條主要支流的中至下游一帶,劃為只可保育的「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地帶,當中約半為私人土地,三個鄉村包括白芒、牛牯塱及大蠔條的原居民受影響。

大蠔村村長未回應會否重開
措施遭三鄉村民大力反對,並於2014年8月聲言要封村3年,在進入大蠔灣的位置裝設閘門並貼上通告,指因「進行盤點動植物等環境保育工程」而封村。不過,3年之期已經屆滿,記者於8月頭及8月中再到村口位置,發現閘門依舊重門深鎖。記者曾聯絡大蠔村村長鄒長福查詢,他指「塊地係私人架嘛,無啦啦劃左做SSSI」,但並未回應何時或會否重開閘門。

由2015年1月至8月期間,紅框位置內可見有植被遭剷走。(Google Earth圖片)

SSSI與自然保育區範圍   0.43公頃植被遭移走
記者透過比對2014年4月至2017年1月的高空圖片,及今年8月實地拍攝的航拍圖片,發現2015年1至8月期間,在村民放置SSSI橫額位置的西面,SSSI位置內的植被遭剷走。

記者使用地政總署的網上地圖、量度面積的工具,經粗略估計,疑被剷面積約870平方米;而2016年7月至今年8月期間,在橫額以南,亦疑有約3,457平方米的植被已被移走,橫跨SSSI及自然保育區(CA)一帶。

2016年7月至本年8月間,紅框範圍可見另一部分植被被移除。(左、中:Google Earth圖片;右:李澤彤攝)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保育總監劉惠寧指,夏天時植物一般呈翠綠,指現時可看到綠色的樹林,與疑被剷走的灰色位置成對比。(李澤彤攝)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保育總監劉惠寧指,八月為雨季,植物一般生長較旺盛,認為記者提供的8月航拍圖上,可看到樹木位置翠綠,與疑被剷走的灰色位置成對比,「唯一嘅解釋係,植被有人剷除左」。他又指,該範圍在被剷除前,地圖上的顏色呈淺綠,相信是草木植物,而非樹木。

封村位置重開遙遙無期。(陳自穎攝)

城規條例變相開綠燈 可破壞不可建設
政府將大蠔灣部分土地列作SSSI,即村民如要改作農業用途、或進行任何填土、挖土等工程,須向城規會申請,靠近邊界地帶亦不能建屋,但其實有關安排只屬規劃限制。即如果只是剷走紅樹林,又無法證明土地有農業或其他發展,就不構成《城市規劃條例》下的違例發展。

劉惠寧指,大蠔灣一帶及大蠔河的生態價值高,例如有稀有的淡水魚「香魚」,附近亦有淡水沼澤,孕育豐富生物品種。

然而,他批評政府未有足夠法例保護生態,有關規例亦為漏洞。他指,如私人土地地契上不包括保護樹木等條款,土地管理人可清理土地上的植被,規例便未能阻止破壞。

記者在8月頭及中到訪封村位置,發現鐵閘外貼上通告,指村民需採取不合作運動,對抗環保霸權。(陳自穎攝)

規劃署多次巡查     早知紅樹林被移除
規劃署回覆指,自2014年起曾多次巡查大蠔灣SSSI地帶,並根據今年7月尾的實地視察,確認有部分屬私人土地的紅樹林被移除。不過,署方指這並不構成《條例》下的違例發展。規劃署未有正面回應「可破壞、不可建設」的漏洞,亦未有交代後續改善行動。

漁護署則回覆指,設立「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是一項行政措施,旨在確保各政府部門在審批或發展時,能考慮該地點的生態,避免造成破壞。漁護署稱,曾分別於2015年3月和9月,以及2016年1月、4月和10月進入封閉範圍,發現有植物被破壞,但指由於涉及的地點位於私人土地,該署已通知有關部門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