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個月中央和地方勢力 如何在特首選戰中角力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最近,新加坡電視台的同事越洋來港製作關於香港特首選舉的節目,分別訪問了本地學者馬嶽、蔡子強和何濼生。
他們點出了特首選戰中民意、中央取態等是關鍵的決定因素。不過礙於節目時間所限,未能為新加坡觀眾詳細剖析中央和中聯辦在梁振英放棄連任,選委會選舉和行政長官選舉扮演的角色。
筆者想藉此機會,一次過跟南洋和海峽兩岸三地的朋友,分析一下中央怎樣理解選委會結果和向誰問責,以及未來三個月中央和地方勢力會如何角力。

中聯辦在提名期多次約見不同界別選委,為林鄭月娥拉票。(資料圖片)

中聯辦扭曲選委會結果

我們先來看看選委會選舉翌日(12日),作為中聯辦喉舌的《文匯報》,頭版題為:「愛國愛港陣營保持較大優勢」,往後再開列幾大點,「今屆有1239名候選人競逐733個選委」、「選舉總體順利」、「愛國愛港陣營基本盤保持不變,傳統界別守住」、「民建聯工聯會當選率98%」、「市民政治參與及意識提高驅使投票人數升」。對外文宣如是,對內的報告大致上是:

  一、選舉總體順利進行,沒出什麼亂子。

  二、競爭增加,錯不在我。選委會民意認受性提高,回歸19年,選委會已非「小圈子」,反對派樂於參與遊戲,使投票率創新高。

  三、愛國愛港陣營傳統界別守住,大競爭下勞工、漁農都一如預期平安達標,西環陣營的民建聯工聯會當選率98%,文化界亦守住15席,成績表不太差。

連日來建制派,特別是一些往日支持梁振英的粉絲和報章,依舊背離群眾去解讀選委選舉結果。讀者就要明白,中聯辦依舊希望透過800多票的建制選委決定下任特首誰屬,但是這個如意算盤不是這樣算的。

民主派擔心林鄭延續梁振英路線。(資料圖片)

泛民贏得325票,誰要負責?

雖然中聯辦這個地方部門作出對他們一面倒有利的選戰分析,全國各大研究會,智庫和訪港人員也有總結選舉,中央決策者連日整合和進行沙盤推演,到底容許什麼人出選,哪個又會最大機會穩住大局兼順利高票當選。

其他多個內部分析都指出,中聯辦個別領導經常以建制、非建制去區分本地政黨和參政人士,只顧維繫個別建制的利益,不但沒有做好全力團結建制派的力量,這幾年更完全忽略與民主派的溝通。今次選委會的結果顯示,它們並未有在區議會和立法會中汲取教訓,在選委會選舉繼續輕視泛民力量,以及高估建制派得票能力,結果對往後的特首選舉工作造成困難。

據建制派的消息,習近平主席早前不但派出王光亞勸退梁振英,原來劉延東也是南巡特使之一,給梁振英亮起紅燈。這個做法繞過中聯辦下達命令,顯然是不滿中聯辦上呈的報告,一直有傾向性和意圖誤導中央決策者。馮煒光早前在《頭條日報》的文章,顯然是錯誤理解中央的訊息。他引用中聯辦的聲明讚揚梁振英:「在處理政改問題、應對非法『佔中』事件、依法打擊和遏制『港獨』活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法律問題上,敢於擔當。」

但事實上,正正因為中聯辦個別領導奉行敵我矛盾路線,連結一些本地政治尋租者製造「港獨」問題,及後收拾不了而激化本地反對勢力和激進青年的行動,反過來導致泛民聲勢浩大。不但區議會和立法會成績比預期好,選委會不少泛民選委更成功以「ABC」選舉口號,攻陷多個第二組別的選區。建制派多個專業組別如會計、工程和測量界等,哪怕是一些開明建制也落選,中央對這些問題的源頭和向誰問責倒是很清楚。事實證明不但普遍港人不認同港獨,更是非常厭惡特區政府首長和中聯辦個別領導的行事作風,反之希望選出推動和諧和專業理性的領袖去走出新景象。

梁振英不競逐連任,還不足以挽回局面,半年後想晉升一級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肯定並不樂觀。而董建華先生即使是國家與美國的超級聯繫人,但作為國家領導人,在過去四年在港選人用人方面是否也要負上一定責任。到最後縱使中聯辦力挺建制在選委會的結果,但是否一如《成報》頭版所言,最後還是將泛民大勝的矛頭指向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讀者就要細心看看未來半年的發展了。

中聯辦一些領導當然希望林太及早辭職,以便全力推舉她成為梁振英新接任人,鞏固既有勢力。(資料圖片)

真正的角力在中央和西環 市民也有角色

面對泛民手握325票的政治現實,建制票源不集中,各路參選人整裝待發,最終中聯辦能否整合意見,放下這幾年的鬥爭路線,跟隨中央新方向,將會大大影響選戰走向,將會決定誰會取得足夠提名。

梁振英已經在不同場合多番強調,林鄭月娥是他的繼承者。近日多份報章對林太的吹棒,打擊其他疑似參選人的攻勢凌厲,顯然是一眾梁粉轉營的部署,而中聯辦一些領導當然也希望林太及早辭職,以便全力推舉她成為梁振英新接任人,鞏固既有勢力。

中央除了給了紅燈梁振英後,過去兩周實質未有進一步的行動。主要原因是距離二月真正提名期還有一個多月,倒是避免欽點,讓有興趣參選的候選人陳述政綱,爭取民意,各自努力爭取提名,這樣才能夠避免重演前幾次欽點特首的後遺症。處理港獨,維護國家主權及安全固然重要,但不是特首唯一的工作;多項民生項目、醫療、教育、土地發展、環球經濟、貿易情況等也是關乎700多萬香港人和全國13億人福祉的議題。中央除了希望一位得民心的特首當選,也希望他/她能夠組成比現屆政府更有效和有能力的班底,去帶領公務員團隊迎接充滿挑戰的五年。

大多數的網民和民眾或許抱着看戲的心態去看這次特首選舉,既是因為小圈子沒有投票權,不少人為梁振英未能連任而高興,以「吃花生」的心態看待各個候選人。但未來五年由誰去擔當香港特首,重新團結大多數,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機會給下一代最為重要。下任特首可以決定香港行左翼還是右翼的經濟主張,23條立法是否重新出台,泛民四名議員的資格等。

除了當茶餘飯後的話題,沒有票的不妨多利用社交媒體平台,Facebook也好、微信也好去表達你們對政府和特首的期望,最終這些聲音才能超越權力的較量和利益爭奪,也讓各個特首候選人在社交媒體上聽到大家的聲音,也是中央決策者可以參考的意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