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博評】民調反映特首候選人政治光譜 中央樂見「有得揀」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既然不是民主選舉,民調的作用不在記錄和預測選民的選擇…民意對小圈子選舉結果不是決定性因素,但中央政府應該也想盡量避免民望最高的候選人當選不了的尷尬情況——基於各種原因,這情況在回歸後倒是真的沒有出現過。
李立峯
中大傳播與民意研究中心在12至16日調查結果顯示,在2位參選人和3位疑似參選人中,曾俊華支持度仍最高。(資料圖片)

隨着選委選舉結束,香港已經進入了特首選舉的季節(campaign season)。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遊戲,普通市民無法參與,但傳媒和學術機構還是會進行民意調查,分析市民取向。梁振英在12月9日宣布不競逐連任,《信報》剛巧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研究中心在12至16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兩位已公布參選和3位盛傳很可能參選的人士中,曾俊華支持度仍最高,有32.6%;林鄭月娥的支持度則上升至23.9%,比之前一次調查高出14個百分點。其餘胡國興支持度有11.4%、曾鈺成7.6%、葉劉淑儀6.6%。

中央避免民望最高候選人當選不了

既然不是民主選舉,民調的作用不在記錄和預測選民的選擇。民調反映出來的民意對選舉過程會否產生影響,見仁見智。民意對小圈子選舉結果不是決定性因素,但中央政府應該也想盡量避免民望最高的候選人當選不了的尷尬情況——基於各種原因,這情況在回歸後倒是真的沒有出現過。

無論如何,民調的另一作用,是可以提供一些資訊,讓我們看到選舉的一些特徵。例如《信報》委託中大進行的民調中,較令我感興趣的,是不同政治取向的市民對不同可能候選人的支持度,反映出在香港市民心目中,幾位可能候選人在政治光譜上的位置是有明確差異的。

下表總結了相關結果,表格中顯示的是每位可能候選人的支持者中,自認屬非建制派(包括本土派、激進民主派,和温和民主派三個答案選項)、建制派(包括建制派、工商派,和親中派三個選項),或沒有取向(包括中間派、不支持任何派別等)的比例。以支持者的政治取向而言,胡國興、曾鈺成及曾俊華是貼近非建制派的一方;三人的支持者中,非建制派的比例都高於一半,建制派的比例則不足一成;林鄭月娥及葉劉淑儀則在光譜另一方,支持者中非建制派市民不足15%,建制派市民則有接近或超過三成。

胡官葉劉為特首選舉畫定「邊界」

這些數字並不出奇,就胡國興和葉劉淑儀二人而言,這些數字亦切合他們已經公布的政綱內容。胡國興不止強調重啟政改,而且表示無須顧慮「831框架」,又提出特首不再出任大學校監等。葉劉淑儀則開宗明義要履行憲制責任推動23條立法。現在有趣的是,已經公布參選的兩人,就像為特首選舉的政治和政策爭辯暫且設定了言論上的「邊界」。除非民主派選委另推候選人進場,單計現在作為輿論焦點的幾位,很難想像曾俊華的政網會比胡國興更貼近民主派的想法,林鄭月娥亦未必會明言推動23條,他們會如何「企位」,而公開了政網後市民反映如何,要拭目以待。

當然,說5位可能候選人拉出了一個政治光譜,不代表這光譜很闊。作為開明建制的曾鈺成和曾俊華,得到那麼多民主派市民支持,正顯示了選舉遊戲的高度排他性。一個原本應該有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光譜,被切割得只剩下紅色和橙,或者說根本只剩下紅色,只是當我們從光譜切割出一小段,然後放大來看,能看到梯度而已。

民主派選委及支持者面對的難題,是能否盡力影響選戰,增加作為「lesser evil」的開明建制人士的得勝機會,同時繼續對整個選舉制度作出批判,突顯其小圈子的特徵。(羅君豪攝)

民主派難題:既影響選戰又突顯小圈子

中央政府應該會樂意讓香港人感到候選人之間有差異,所以亦覺得特首選舉是有意義,「有得揀」的。到目前為止,從民調結果看,大部分市民亦似乎覺得可以或需要在5人之中作出選擇:主動回答「五個候選人都不支持」的被訪者,只有8.6%。若分開不同派別,在自認屬本土派的市民中,23.5%回答「五個候選人都不支持」,但在温和民主派支持者中,只有4.6%選擇這個答案。

到底輿論和民意如何看待和談論幾位候選人之間的差異和他們構成的「光譜」,是一個在未來幾個月特首選戰中值得留意的問題。民主派選委及支持者面對的難題,是能否盡力影響選戰,增加作為「lesser evil」的開明建制人士的得勝機會,同時繼續對整個選舉制度作出批判,突顯其小圈子的特徵。稍一不慎,最差情況是既影響不了選舉結果,同時又無意間為制度塗脂抺粉。選委選舉的結果看似否定了以「顛覆小圈子選舉」為首要或甚至唯一任務的「白票路線」,但「寸土必爭」和「批判制度」兩個目標之間的張力,不會消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