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來稿】公共財政定位得宜可得天下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香港人當然會希望,新一任特首與市民的「蜜月」不會過期,所以我們更需要正視《基本法》107條的啟示和限制。特首候選人如要推動真正有利民生的政策,就必須制定一套具體而可行的公共理財策略。
麥嘉晉
新任特首若決心修補裂痕、重建互信、提高民望,首要還是在未來5年切實改善經濟民生,推行真正紓解民困的政策。(資料圖片)

文:麥嘉晉(民主思路理事)

踏入一月,有意角逐今屆特首寶座的潛在候選人將會陸續亮相。政治取態、民意基礎、中央支持,這些固然是特首選戰中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但香港人並不天真,我們都明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時社會和政治局勢的挑戰極大,使候選人在選舉工程中的政治承諾,往往跟之後的現實有很大出入。

小圈子選舉中誕生的特首,在政治上的話語權始終有限,例如在「重啟政改」和「人大釋法」等重要的政治議題上,特首便不能忽視北京的意見,或與之背道而馳。新任特首若決心修補裂痕、重建互信、提高民望,首要還是在未來5年切實改善經濟民生,推行真正紓解民困的政策。

然而,我們怎確定各式各樣的經濟民生政綱,最終不會淪為一張「空頭支票」?當中的關鍵,在於公帑的運用。因此,特首候選人的公共理財理念和政策,有否包含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的實質方略,將直接影響其當選後的施政質素,以及長遠穩定社會和爭取民心的能力。

香港公共理財的難題

《基本法》107條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可是,由於香港特區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例如利得稅、薪俸稅、賣地收入、印花稅、投資收入等)都受經濟週期影響,不穩定性高,在錄得盈餘後因整體經濟表現欠佳而出現赤字的風險大大增加,使香港的公共理財具有相當的局限性。

隨着社會上對公共房屋、教育、醫療及退休保障等需求日漸提高,特首及其管治班子的具體的公共理財理念和政策,將會是今後5年任期內施政的指南針;但錢從何來?要開源?還是節流?在現時坐擁2萬8千億財政儲備的情況下,政府應較進取地增加恆常福利開支?還是只好繼續「派糖」,以一次過形式回贈給市民?如只能「限米煮限飯」,那政府又應如何將資源合理分配給不同的範疇?

這些都是名符其實的「billion dollar questions」。因此,特首候選人的政綱,除了提出清晰的社會願景和重要的政治取態外,亦必須在以下三個層面向市民闡述其公共理財理念和政策方針:

特首若要修補社會裂痕、提高政治力量、達致長治久安,公共理財便是關鍵。(資料圖片/陳焯煇攝)

1. 民生範疇定位

候選人須交代未來政府在各項重要民生範疇的定位。舉例說,一些高福利高稅制國家的政府(如挪威),視教育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令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免費高等教育。在香港等低稅制地區,政府在房屋、醫療、教育及社會退休保障等範疇上,又應該擔當甚麼角色?公、私營市場又應如何分工,來平衡政府的參與程度和市民的需求?

2. 公共財政收入及開支策略

在釐清民生範疇的定位後,候選人有沒有開源節流的措施去實行相關政策?是否需要拓闊稅基,如採用累進稅或增設銷售稅?如要應付龐大的恆常性福利開支,會否參考其他國家如新加坡的“硬預算”制度、公積金計劃(Central Provident Fund)及再投資基金(Reinvestment Fund),以增加財政預算再分配的靈活性?

3. 資源分配優先次序

增加了政府收入來源,應該如何處理分配的優先次序?庫房每年合理的盈餘是多少?政府該先將部分的財政儲備一次性地「還富於民」?還是在各項民生範疇增撥資源,作長遠投資?社會的短期需要和長遠投資又該如何平衡?如必須「限米煮限飯」,房屋、醫療、教育及社會退休保障等各項民生範疇該如何取捨?資源分配優先次序必須有明確的理念,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資源。

距離新一屆特首選舉投票日,只剩下約70天。輿論對候選人的政治期許和訴求,仍不外乎是團結香港各界、修補行政立法關係、加強中港聯系、守護法治和重啟政改等。筆者很希望看到,在之後的特首選舉論壇,各候選人在社會願景和政治承諾之外,能向選委和市民清楚提出他的政府在各項民生議題的定位,怎樣制定相關的公共理財策略,並釐清資源分配的優先次序。

香港人當然會希望,新一任特首與市民的「蜜月」不會過期,所以我們更需要正視《基本法》107條的啟示和限制。特首候選人如要推動真正有利民生的政策,就必須制定一套具體而可行的公共理財策略。歷史告訴我們,政府若得民心,便得天下:香港的確需要政制改革,但民主制度不會讓所有社會問題迎刃而解;特首若要修補社會裂痕、提高政治力量、達致長治久安,公共理財便是關鍵。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