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來稿】候選人如何面對香港教育三大矛盾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今年的特首選舉,兩大候選人都以教育議題為三大政綱之一。
林鄭月娥明言她的「理財新哲學」是投資在青年人及教育;主張休養生息的曾俊華第一個具體政綱就是取消全港性系統評估。
不過,香港教育問題之複雜,不是TSA這小政策、小問題,而是教育理念爭議,各候選人遲早都要Take Side的。

候選人始終要為他們所代表的來屆政府去面對香港教育三大矛盾。(資料圖片)

文:馮智政、曾家洛(Roundtable教育部總監及總幹事)

本地教育三大矛盾,不能靠派錢

過去五年,政府以鈔票當政策。要學生認識中史,就撥1.25億;追上創科潮,就向每所中學派20萬元辦STEM;要規劃生涯,就增撥2億作生涯規劃。不過,學校就教育辯論、社會對教育期望不能靠錢去填補。候選人始終要為他們所代表的來屆政府去面對香港教育三大矛盾:

1. 社會學能要求 vs 個人學習壓力

政府在教改之後對教育一手鬆一手緊:拆牆鬆綁將具體決策權力下放學校,同時引入評檢監察教育質素。除了TSA,學校還面對校外評核(ESR)、表現評量(KPM)、增值資料(Value-add)及持分者問卷等。學生方面,除了DSE,約每三年有一次TSA、還有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APASO)等。國際方面,OECD有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也有測數學能力的TIMSS及測語文能力的PIRLS。新自由主義的教育就是把水平(Proficiency)及增長(Growth)都清𥇦表達,確保政策理性及問責。

受惠於新自由主義的教改,港府能針對弱勢及中下能力學生下了功夫,也有目標讓全港學生追上世界水平,但這理念同時也對部份學生構成沉重的學習壓力。TSA爭拗只是其中病徵,而不是病因。各特首候選人如何維持香港在國際上一流的學生能力水平?如何平衡社會要求與學生壓力呢?這才是關鍵問題。

2. 穩定教師團隊 vs. 公營教育負擔

全球的教育研究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學習的關鍵在於教師。可惜隨著學生人口下降,按班數撥款的學校面對教師梯隊承傳的問題。因為教師編制收縮,新入職教師得不到合理薪資及保障。部份學校推算新教師入職等五年都未必能夠進入編制。業界將會流失具教學經驗及有活力的教師,長遠打擊本港教育質素。

另一邊廂,雖然學生人口下降,教育預算卻不減反增,由10/11年度向中小學撥款309億,到15/16年撥款已增至355億 。不論建制、泛民的教師工會多年來爭取增加教師編制,但因為教育開支已經甚高,政府都一一回絕。現時制度,錢到了學校但到不了編制。各特首候選人打算如何處理?

3. 國家國民教育 vs. 民間恐共思想

「一國兩制」之下,香港主權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從來都是中國人的地方,而經濟發展離不開深圳河以北的大環境。無論在文化根源、經濟因素及政治原因,香港學生都有國教必要。國教風波之後,政府雖然加強了學生往內地交流與《基本法》教育,但也不敢觸碰根本問題--香港年青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份及共同關係。這問題一拖再拖,將近廿年,拖到「港獨」、「反中」及「去中國化」等挑戰陸續出現。國家對國民教育的要求不是毫無道理的。

2012年的「反國教」集會。(美聯社)

另一邊廂,恐共思想可能是香港傳統價值。回歸前,六七暴動、文化大革命及六四事件深深印在幾代香港家長心中。之所以有「一國兩制」都是因為港人對共產黨的恐懼及猜忌。在民間恐共陰霾之下,各特首候選人打算如何平衡國家的教育需要。

「抽水」容易但教育政策要有承擔

選舉期間,抽水也好,語言藝術也好,各候選人一定會回應一下選委及民間的疑問。不過,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回答就是要為以上三問的道出自己的立場。適逢林鄭月娥及曾俊華都未提出全套政綱,相信全港教師及家長都希望可以聽到他們的真知灼見。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