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大掃除】斷捨離達人收納學:空間比物質珍貴 別被欲望佔領

撰文:馬來西亞東方網
出版:更新:

台灣的整理收納資訊較其它華人地區豐富,整理師的就業環境也比本地成熟,被譽爲台灣收納教主的廖心筠是當地首個到客戶家教整理的導師,至今已在該領域累積超過6年經驗。她總是一針見血地點出客戶囤積的原因,教導他們如何不依賴他人,動手整理自己的人生,幫助他們找回深埋在雜物堆裏的自己。

我喜歡面對雜亂的挑戰,也享受與人接觸,屋主們的環境改變和內心回饋,是我最大的動力來源,只要我活着一天,都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用收納影響別人的機會。(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廖心筠指,自己身爲整理師,但不局限於整理的角色,「我的工作並不是整理好就收錢離開,等下次房子亂了屋主再花錢請我來,而是同樣的人,我只教一次,希望他認真學,不要依賴我。事實上,我離開後追蹤,發現他們的環境、生活乃至命運都有了全新的開始。」

她經常在面書專頁上分享收納心得,偶爾也會分享個案的故事,幾乎都是長文,她熱愛收納,對現時的工作充滿熱忱,「我喜歡面對雜亂的挑戰,也享受與人接觸,屋主們的環境改變和內心回饋,是我最大的動力來源,只要我活着一天,都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用收納影響別人的機會。」

望整理産業普及化

成爲整理師前,廖心筠在商場累積了10年專櫃售貨員的經驗,對倉庫的收納整理尤其在行,轉職成爲整理師,她坦言:「以前介紹自己的職業時,很多人會問『這也可以當職業?』,也有不少人會用不以爲然的態度質疑『整理爲何需要花錢請別人教?』,相比那時候,收納整理産業在這兩年有較多人知道,整理師也隨着增加。」

收納整理的理念近幾年透過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山下英子的《斷捨離》、廖心筠2015年出版的《收納幸福到你家》(今年12月初推出第二本着作《從家開始的美好人生整理》)和各類媒體的推廣融入台灣人的生活,廖心筠指:「台灣人漸漸發現,收納整理的學習,是投資自己人生最好的捷徑,透過學習整理,可以釐清與身邊人事物的關係,進而讓思路變得清晰,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更好。」

台灣人漸漸發現,收納整理的學習,是投資自己人生最好的捷徑,透過學習整理,可以釐清與身邊人事物的關係,進而讓思路變得清晰,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更好。(馬來西亞東方網)

她續稱:「整理收納就像20年前的清潔産業,那時候很多人也覺得,清潔爲何不自己做,還要花錢請別人打掃?但隨着它逐漸普及,大家開始願意嘗試,請清潔人員在今時今日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我希望整理産業也能往這樣的方向前進。」

在台灣,收納整理已成新興行業,但廖心筠不認爲那等同於它是吃香的行業。

清潔整理的是環境,但收納整理的,其實是人的心,在本質上還是有一些不同。
廖心筠

話雖如此,她坦承正在規劃整理師的培訓計劃,「這是很大的工程,必須先瞭解市場及供需狀况。之所以有這樣的打算,主要還是希望把有意願和有實力做收納整理的人引進這個産業,讓更多需要工作的人獲得工作機會,也讓更多需要幫助的混亂家庭得到乾淨整齊的力量。」

之所以有這樣的打算,主要還是希望把有意願和有實力做收納整理的人引進這個産業,讓更多需要工作的人獲得工作機會,也讓更多需要幫助的混亂家庭得到乾淨整齊的力量。(馬來西亞東方網)

Q&A

Q:你在面書專頁分享銀髮族囤積雜物是因爲捨不得丟,年輕一輩則是因爲空虛而拼命購物填滿空間,所以其實不懂得整理的人是心理生了病?整理師除了動手整理雜物,也要充當心理醫生?

A:人們對整理的印象是「收好」,並非「收納」,收好只是把它裝好,放在某處,當要找的時候卻沒有任何邏輯可以推斷,所以找不到。但收納是一種生活習慣聯想的架構,透過居住者的習性做有效率的收納安排,可以讓每一個人輕易說出物品在哪裏、數量有多少等,能仔細地分類,進而有效掌握整個家的一切。我從事收納工作6年,發現環境反映心靈,家的樣貌會告訴我居住者的心境,因此,雖然我不是心理師,卻能從環境看見他的心,透過屋主訴說的故事,瞭解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Q:講座和工作坊裏,參與者最常提出的問題是什麽?

A:除了家中的擺設和收納問題,「關係」最常被提出討論。我在新書《從家開始的美好人生整理》裏提到,家不是一個人的,整理環境前,要先整理關係。我們抱怨上一代有囤積的習慣很討厭,自己卻用更多物質來滿足孩子,這中間最大的問題來自人與人的關係。所以,無論什麽,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就能讓整個家形成好的循環,改變了關係,就能改變環境。

家不是一個人的,整理環境前,要先整理關係。(馬來西亞東方網)

個案分享

廖心筠早前處理了一個19年沒整理過的房子,離婚婦女不斷買衣服,連價錢牌都沒拆掉就往房間裏囤積,「那一場我們清掉將近七十多包衣服,很多人追求購買時的快樂,嚮往擁有時的新鮮,最後卻淪爲物質的奴隸,不僅失去了金錢,空間還被大量雜物吞噬,最後只能委曲求全睡在客廳沙發上。當家裏的東西都清出去了,她才發現,比起物質,空間更爲珍貴;比起昂貴的衣服,她更喜歡那些最後選擇留下,穿起來舒適的衣服。」 

6年來整理過無數被欲望佔領的空間,接觸過許多迷失在物質裏的人,她語重心長:「少即是多,擁有越少,內心越富足。」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特寫】用收納釐清關係 摒除雜質尋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