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會】創建工程總會招19工種人員 打破「有學會無工會」局面

撰文:鄧栢良
出版:更新:

反修例風波至今七個月,警民衝突畫面最常佔據傳媒的版面。近期局勢漸趨平靜,部分支持反修例人士致力經營「黃色經濟圈」及籌組新工會,將運動能量轉至社區及職場,將運動繼續發酵。
過去兩個多月來,至少有40個新工會冒起,部份漸具雛形,並開始招收會員。成立不足一個月的「香港創建及工程人員總會」, 會員基礎涵蓋至少19個工種,當中包括為業界內專業工種,打破過往「有學會,無工會」的局面,為專業人士發聲。

「香港創建及工程人員總會」於去年12月16日正式刊憲成立,任何受僱於建築及工程相關行業的人士,均可申請入會。 (香港創建及工程人員總會facebook 專頁圖片)

「香港創建及工程人員總會」(下稱總會)於去年12月16日正式刊憲成立,任何受僱於建築及工程相關行業的人士,均可申請入會,當中包括前線釘板工,管理人員如安全主任,以及專業界別的工程師、測量師等。

建造業界現有兩大總會,分別是「建築地盤職工總會」及「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總會與前者同屬泛民陣營,政治光譜與工會功能似乎也「撞到正」。

總會籌委會主席魏梓維(Chris)及副主席董仲賢(Gary)坦言,之前曾考慮是否加入職工盟屬會,因職工盟有豐富工運經驗及法律支援團隊。11月初正式籌組總會時,Chris也向潛在會員闡明上述建議,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三千多個受訪者中,有六成人認為不應依附舊有組織,主張成立「獨立工會」。Chris和Gary尊重民意,遂成立新工會,過程中職工盟有提供意見及借出會址,供籌委會作收信用途。

總會籌委會主席魏梓維Chris (右)及副主席董仲賢Gary(左)。 (鄧栢良攝)

六成會員屬建築、工程及測量界別專業人士

Chris表示,總會招攬至少19個工種從業員加入,但現時65%會員屬建築、工程及測量界別等專業人士,30%是前線工人。Chris坦言,職工盟跟進前線勞工權益,如拖欠薪金、處理工傷賠償方面,確實較有經驗,惟專業界別人士則較少接觸。總會歡迎建造業任何工種的人士員加入,但會專注吸納中後勤、專業人士,與建築地盤職工總會定位有明顯分野。

學會僅負責提升業界人士技能

Chris解釋,建築、工程及測量等專業界別,長期處於「有學會,無工會」的情況。現有的專業學會主要負責制訂專業服務標準和守則、提升及增進行內專業技能,惟業界並無工會代表勞方發聲,向資方爭取勞工權益,以及推動相關政策。總會的成立正好填補業界的空缺。Chris和Gary期望工會日後能提供一個平台,讓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作技術交流,也可讓同道中人聚集,探討成立分工會的事宜,「我哋係工程師,未必熟悉測量專業,如果有人成立測量師分工會都係好事。」

Chris指,現時有不少活躍義工協助擺設街站。(香港創建及工程人員總會facebook 專頁圖片)

義工多 敢拋頭露面者少 冀有心人出選理事

當社會撕裂、黃藍對立愈趨嚴重之際,敢於拋頭露面發聲的人愈來愈少,籌組工會同樣遇到困難。「個個都願意幫手,但未必肯做理事。」Chris不諱言,籌委會成立後,有100多人願意做義工,活躍參與的約有三、四十人,惟不少人未必想再進一步出選理事。

行業立場較保守 業內人怕搞工會太高調

箇中原因或許與工作環境有關。二人解釋,建造業界立場較保守,工程公司多為跨國大企業,未必願對時局表態;承辦商又多數承接政府工程。置身於此,難免有所顧慮,初出茅廬的工程師擔心搞工會太高調,怕被人點相有礙考牌;中高層的工程師要「搵Project」,也害怕政治立場過於鮮明會「趕客」……

反修例風波形成白色恐怖

Gary曾代表工程界參加2016特首選委會選舉,屬「民主300+」一員,他坦言自己表態後在職場未遇過政治壓力,也未見過實質打壓令人「考唔到牌」。但反修例風波後,政見成為職場上極敏感的話題,難免讓人產生無形恐懼。Gary無奈道:「白色恐怖唔係有咩事發生咗,而係你驚之後發生乜」。

二人解釋,建造業界立場較保守。 (資料圖片)

那又是什麼原因,令二人繼續投身搞工會?

科大畢業的Chris,因11月初學弟周梓樂在將軍澳停車場墮斃一事,令支持反修例的他決定「點都要做啲嘢」。七個月來,無數示威者因爭取政治訴求被警方拘捕,Chris認為,「就係唔想變成大陸咁,唔想俾人滅聲,趁自己仲有機會做嘅時候,至少我無悔,盡過力。」訪問當日,Chris仍要應付考試,他指搞工會犧牲不少私人時間,「但當你睇到直播(暴力)嘅片,會即刻上返電,好想去做嘢。」

Gary曾表過態、做過選委,笑言:「算係政治上『出咗櫃』,你唔驚得咁多。」35歲的Gary見證過97年移民潮,想不到又掀起新一波移民潮,近一兩年他身邊不少專業人士已選擇離港,他承認曾認真思考去留問題。但眼見示威者為反修例運動犧牲前途,他下定決心留港出一分力,希望在制度內推動改變,就算不能完全阻止,至少減慢香港惡化的速度,「大家都唔知點樣先會成功,咁咪兄弟爬山,不如各自係能力範圍覺得有效嘅事就去做。」

+2

組織罷工非工會成立目標

反修例風波中,為逼使政府回應訴求,網民多次發起全港三罷,8.5罷工響應人數最多,惜無以為繼。但這場運動卻令40個工會冒起,似為長期抗爭做準備,而組織罷工可說是工會的「殺手鐧」。總會成立後,也有人在總會Telegram群組問道:工會會否組織罷工?Chris和Gary認為組織罷工並非工會的短期目標,也不應是工會的最終目標。罷工是表達的手段,逼使政府或僱主回應訴求,但前提是能夠發起有實際影響的工業行動。

慨嘆香港罷工是「情感罷工」 難以持久

Chris無奈道:「8.5三罷係7.21後市民累積的怨氣而成的結果,但最後得35萬人參與,佔整體勞動人口十分之一都無。」9.2、9.2罷工規模更少,證明無組織、無規模的罷工難以持續。Chris慨嘆:「香港嘅罷工係『情感罷工』」,僅維持兩三日,無法有效癱瘓社會。

勞動階層罷工影響大於白領

Gary亦認同香港罷工風氣不盛,他指教育程度高的人多屬白領,參與程度雖高,但實際上勞動階層肯罷工,效果更為顯著,「巴士司機罷一日工影響大過一個白領。」如何令藍領知道罷工的重要性,才是問題的關鍵。「政權最想人人生活忙碌,咁樣最易管治……點樣令佢哋知道手停口停係制度問題?」

須宣揚罷工的意義 累積影響力

二人認為,工會須肩負組織、宣傳責任,教育工人罷工的意義,長期經營才具影響力,「起層樓都要5至10年啦。」Chris稱,罷工由工會組織,會員透過討論醞釀共識,再經表決會令罷工更具規模。工會也要參考外國工運模式,成立支援基金,讓工運能夠持續,而罷工工人無後顧之憂。

建立「支援基金」支撐工運

為了建立「會員支援基金」,支撐工業行動、會員互助等行動,總會每年收取800元會費,在新成立的工會中收費算是較高。Gary表示,每年800元會費對許多人來說,未必難以負擔,尤其當中一半撥入「會員支援基金」,目的是為工業動行提供資源。Chris坦承會費較高,但並非不合理,早前問卷調查也諮詢過會費定價的範圍。他們也參考外國工會的收費準則,會費佔會員收入0.5%至1%不等,Chris指,「羊毛始終出自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