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抗疫】口罩戴到起毛粒 無家者:飯都冇得食,仲買口罩?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下,通宵營業的快餐店麥當勞內,深宵時分人流疏落,只剩下無家者久坐不散。有人戴上耳機看YouTube度過長夜,有人戴着發黃的口罩等待社工朋友的來臨。
有社工在疫情下堅持外展服務,並與地區教會向無家者派發防疫物資。據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外展社工陳文珊(Olivia)的觀察,本港近三分一無家者並無戴口罩,撇除經濟能力問題,有些是因為「不怕死」而放棄撲口罩。在元朗街頭,一位年約六旬的無家者戴着起毛粒的口罩,而對他來說,這個「毛粒口罩」只是一個用來進出場所的「道具」,「飯都冇得食,仲買口罩?」
攝影:高仲明

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下,通宵營業的快餐店麥當勞內,深宵時分人流疏落,只剩下無家者久坐不散。(高仲明攝)

年逾60歲的阿偉,日間在元朗街頭徘徊,晚上回到麥當勞睡覺,他經常在街頭看到排隊搶購口罩的人龍,自己卻從沒想過加入排隊行列,「飯都冇得食,仲買口罩?80蚊一包你要唔要呀?」

阿偉隨身有台紅色收音機,就是他緊貼疫情的夥伴,儘管收音機每天傳來感染人數的更新資料,但阿偉總是說得淡然,「有咩感覺?做人都麻木晒,好似見到咩都冇反應咁」。問及不怕疫症嗎?他隔着泛起毛粒的口罩笑了笑,「驚咩?驚兩餐啫。」

阿偉有一台紅色收音機,那是他接受疫情資訊的重要來源。(高仲明攝)
+4

視口罩為疫症下的「通行證」

阿偉的口罩是外展社工探訪時所贈,他稱不怕疫症,戴口罩只是疫症下的「通行證」,因他知道沒有口罩便不能乘車、不能進入醫院覆診,甚至外展社工不能放心跟他聊天。「無辦法啦,要見你哋」。對阿偉來說,泛黃的口罩只是道具,但仍只好戴着,「唔只起毛粒,臭㖭呀!我自己戴都辛苦」。

當全城注重消毒及清潔時,無家者除了缺口罩,連日常洗澡也成問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早前關閉轄下所有體育館及運動場等陸上運動設施,以避免市民聚集。自1月28日封館開始,阿偉與其他無家者便無地方洗澡,而他大部分家當更遺留在體育館的儲物櫃內,直至本周三(11日)體育館重開,有關難題才能解決。

外展社工Olivia再給他五個新口罩,「不如換咗佢啦,乖啦」。阿偉才放心丟棄那舊口罩。(高仲明攝)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社工陳文珊(Olivia)近月在街頭派發防疫物資時,觀察到接近三分一無家並無戴口罩,撇除無法負擔天價口罩的因素,也有一些年約50歲的人因為「不怕死」,故不去「撲口罩」。她解釋,這些無家者會認為自己曾經歷過黨爭、戰役等「大事件」,對這次疫情不以為然,認為自己仍能安然度過,「佢會話你哋啲後生女未經過風浪」,她苦笑道。可是,若這些無家者因防疫用品不足,也有機會被他人傳染造成交叉感染,亦不能掉以輕心。

外展社工Olivia(右二)在屯門、元朗一帶有一群地方夥伴。基督徒信望愛堂屯門堂義工們也會定期探訪屯門、元朗及天水圍一帶的無家者。Elaine(中)是其中之一。(高仲明攝)

派物資義工:做得幾多得幾多

除了Olivia,在基督徒信望愛堂屯門堂做義工的Elaine也會定期探訪屯門、元朗及天水圍一帶的無家者,及至疫情爆發,他們便在教會及親友間收集防疫物資,再派發予社區內的無家者。Elaine認為,有些無家者自覺人生千帆過後,或已無甚目標,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或許不是口罩,「口罩如果有,佢哋會用,但好似好似阿偉咁講,佢人生可能乜都冇,有時我會覺得佢哋對求生冇乜好大渴求」。無家者總是容易被遺忘,但Elaine仍堅持為他們送上關懷,「我畀到一個口罩佢,希望佢保重身體,但我覺得生命有更多更多嘅嘢,當佢連飯都冇得食,佢點會仲諗住個口罩?」經書裏說「施比受更受有福」,Elaine與無家者建立關係,卻不是一次性的「施與受」關係,「呢一刻只係做得幾多得幾多」,她說。

屯門街坊Elaine在港島工作,每次下班她趕回新界西最快已屆晚上九時。雖然每次為探訪趕回大西北,但她認為每次出隊都係一個動力。「你攰,但心靈富足,我諗係一種生命分享。」(高仲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