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專訪】嘆政改未能通過 李森:港人錯過改變機會

撰文:黃靜薇 梁德倫
出版:更新:

政治,是眾人之事,而關乎香港未來幾十年土地供應格局的土地大辯論,在地政總署前助理署長Roger Nissim(李森)眼中,亦與政治拉上關係。
他接受《香港01》專訪時形容,本港近年推動不同的新發展區及基建項目,都出現拖延多年的問題,指這與「民主化」進程不無關係,更指立法會現時的運作已經「失效」。
談及未來的出路,他慨嘆港人幾年前錯過一次可實現普選的最佳機會,儘管當時的方案並不完美,但都應該接受北京一方提出的政改方案,「港人本來可以慢慢改變政制,但已錯過這個機會,而我們正為此付出代價。」
(系列之九)

李森認為香港社會錯過了一個改變的機會。(資料圖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直指立法會議員「拉布」,令審議工程撥款的速度出現「大塞車」,拖慢香港經濟及土地供應等發展。

事實上,香港土地發展的速度近年確實較為緩慢,以大嶼山赤鱲角機場為例,整個建築工程項目由1990年提出開展至1998年竣工,歷時僅約八年;但較近期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政府於2008年開始規劃諮詢,預期要到明年上半年才向立法會申請工程撥款,首批住宅於2022/23年落成,若然項目沒有延誤,前後花費最少十五年的時間。

地政總署前助理署長Roger Nissim認為民主的代價就是缺乏效率。(羅君豪攝)

立會失效 因林鄭沒有認受性

地政總署前助理署長Roger Nissim接受《香港01》專訪時,認同香港各個發展項目的年期均被拖長不少,但他形容民主的代價就是缺乏效率,「規劃沙田時,根本沒有做公眾諮詢,因為我們在做認為對的事。」

隨著社會氣氛轉變,他指出現時政府開展規劃項目時,往往期望尋求共識,但現實上卻不可能實現,「你不可能得到共識,問十個人的意見,六個說這個、四個說那個,結果只是選出大比數支持的方案。」

Roger說,香港人才、經驗俱備,惟立法會現時的運作幾乎失效,他認為源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只是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沒有廣泛認受性,行政與立法關係緊張,拖垮社會運作。

「民主不會一夜之間發生」

被問及香港未來的出路時,Roger嘆惜香港人幾年前失去了一個機會,因為當年否決由中央提出的政改方案,當時的方案是由提名委員會選出不多於三名候選人,再由500萬合資格選民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特首。

「我接受這是一個不完美的方案,因為中央仍然希望控制香港,但最少全港市民可以從三名候選人中選出特首,這只是第一步。」
地政總署前助理署長Roger Nissim
Roger Nissim認為民主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對於香港人不願意接受由中央提出的政改方案,深感可惜。(資料圖片)
Roger形容現時香港的發展停滯,甚至出現倒退。(資料圖片)

Roger認為即使在英國,民主過程也不會一蹴而就,至少經歷100年才達至公民普選,「1880年代,只有男性獲投票權;到1918年30歲以上、有財產的婦女可投票,最後到1928年,不論男、女,都獲平等投票的機會。」他指香港人錯失了一次改變社會的黃金機會,「(民主)不會一夜之間發生,但今日的社會不會思考未來和缺乏耐性。」

他續說,倘當年香港人願意接受方案,或有機會成為中國其他城市實行民主政制的模範。然而,香港人最終否決政改方案,令民主、發展過程停滯不前,甚至不斷倒退,中央亦無意欲短期內重啟政改,「我們可以不喜歡這個方案,但如果五年、十年後,香港在此模式下運作做得很好,就可以要求中央給予更寬鬆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