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2019】人手畫出傳統紅膠豬錢罌 廠家:想不到港人一直支持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踏入豬年,一眾以豬為主題的產品賣得成巷成市,然而,有多少人還會想起舊年代的那個豬仔錢罌?
在未有銀行戶口、信用卡、電子貨幣的年代,小朋友接過長輩的利市,除了給父母代為儲蓄,可能習慣將放錢入錢罌,到年卅晚再摔破錢罌,拿錢添新衣;而自石灣瓦豬錢罌停產後,各式塑膠豬仔錢罌亦取而代之,當中一款60年代「出世」的紅膠豬,一套4款最為人熟悉。
紅膠豬錢罌陪伴港人近半世紀,至2014年機器損壞而停產,回望從前,本地原創廠家黃文銳說:「以前只顧賣豬賺錢,最後一隻也沒有儲下;回想以前日夜趕貨,再人手上色,想不到香港人會支持這麼久。」而懷舊雜貨店「朱榮記」店主朱耀昌亦認為,豬錢罌是香港特色,應該引以為傲,活化本地文化,令更多人了解豬仔錢罌背後的故事。

傳統塑膠豬仔錢罌分別有四個呎吋,重量由1安士至6安士,每款均刻有特定編號。(李澤彤攝)
+4

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中「豬」象徵「財富、福氣」,不少傳統玩具以此為造型。早於清朝的豬錢罌,大部分是彩繪製作,染料易剝落。據《香港玩具圖鑒》資料顯示,古時的石灣陶瓷相當著名,而瓦豬錢罌則在50年代停產。至60年代本港塑膠業崛起,塑膠逐步取代缸瓦,當時一款加拿大卡通小豬則成為塑膠豬仔錢罌藍本。

黃氏家庭式塑膠廠原創的紅膠豬仔錢罌,正是這樣誕生。年過五旬的黃文銳說:「以前父親、伯父經常逛百貨,看到有趣精品就買來研究做新製品。後來見到陶瓷製的豬錢罌,便感覺可用塑膠代替。」當時工廠內還有西瓜波、膠劍、保齡球樽等。

黃文銳繼承父業接手廠房,自小與傳統紅膠豬仔錢罌一同成長,但坦言從前為生活,對錢罌未有太多感情,甚至結業後也沒有留下一隻。(李澤彤攝)

每隻「豬仔」均人手上色 而豬色亦厚薄不一

熒光紅的豬身上有兩個金色錢幣,配上黑色的「心心眼」,四隻腳剛好是一元硬幣大小,豬身厚薄不一,且人手粗製上色,以致每隻豬仔都獨一無二,而首隻4吋豬仔錢罌一面世,便大受歡迎,翌年更推出7吋、8吋及12吋半的系列。

黃文銳指,每年僅在聖誕至農曆新年前的兩、三個月,開機「生豬仔」,吹塑機會在模具中吹出熒光紅的豬隻,溫度高達200至300度,再用風扇降溫至約70度,就由人手逐隻上金釉、噴眼睛,高峰期每年出產6至7萬隻。

售價由1、2元升至22元

「年年一家人幫手趕貨,試過年三十由早到晚上釉、包裝,太多貨時師傅就會隨手畫,所以隻隻豬的金釉畫法都不同。」自小就到工廠幫手的黃文銳,1985年接管家族的塑膠廠,紅膠豬仔錢罌的成本則由幾毫紙,至千禧年後的1、2元,零售價亦逐步加至6元至22元不等 。

熒光紅的豬身上有兩個金色錢幣,是美工師傅每隻髹上的。(李澤彤攝)

懷舊雜貨店紅豬仔賣足50年 小時候「劏豬」數錢買玩具

機器年復年的工作半世紀,至2014年損壞被迫停產錢罌,兩年後廠房亦宣告結束。不過,懷舊雜貨店「朱榮記」賣足50年,至今仍保留少量紅膠豬仔錢罌,對老闆朱耀昌而言更是童年回憶,「小時候沒有甚麼零用錢,7、8歲時爸爸首次送錢罌,教我們有儲錢習慣。到新年時,兄弟姊妹會一字排開錢罌,『劏豬』數錢再買玩具。見到儲滿就好有滿足感。」

由於錢罌本身是全封閉設計,朱耀昌就「教路」可燒紅硬幣融開投幣位,要數錢就唯有「劏」開豬身。「其實這隻豬很有本土情懷,是香港特色,世界各地都沒有,我們應該引以為傲,活化本地文化,令更多人了解豬仔錢罌背後的故事。」

黃氏家庭式塑膠廠原創的紅膠豬仔錢罌,廠家黃文銳(左)表示,朱榮記老闆朱耀昌(右)不時入貨訂購,有別於其他店鋪僅過年期間出售紅膠豬仔錢罌。(李澤彤攝)

限量復刻版首代紅膠豬仔錢罌詳細
日期:2019年1月12日至2月20日
時間: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
地點:九龍城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