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工程主導 設計淪化妝 前建築署副署長:應以人為本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走在香港街頭,人車爭路、喧鬧擠逼,城市的環境令人喘不過氣,是香港地太多人,抑或是城市設計惹的禍?
建築署前副署長、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前主席鄧文斌受訪時直指,香港過去的城市規劃由工程師主導規劃,結果城市設計只是「美化環境」的一環。
他認為城市設計並非僅止於一名「化妝師」,而是透過妙手繪出城市未來,令生活更宜居。他又透露,學會正與規劃署商討,更新《城市設計指引》(下稱「指引」),預料最快於2020年完成,冀為香港勾劃出更美好將來。
(系列訪問二之一)

鄧文斌指舊日星光大道的燈柱放在海旁,但其實只要將燈放靠攏建築物的另一邊,視覺上會變得更寬敞,這亦與城市設計有關。(林若勤攝)

鄧文斌表示,香港過去的規劃思維以工程為主導,多由工程師負責制訂發展及設計大綱圖,令城市設計著重「功能性」。他笑指,自己曾參與路政署轄下的橋樑及有關建築物外觀諮詢委員會,橋樑多自工程師之手,「佢哋負責計數,條橋唔塌就得。」他提出橋樑應功能及設計並重,「到下次開會時,佢哋就將條橋髹咗紅色、黃色。」

前建築署副署長鄧文彬認為,由甚麼人去規劃城市,亦會影響設計的結果,例如由工程師主導,最後或會變得功能性。(林若勤攝)

發展非一項工程 應設計行先

鄧文彬認為,真正「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應該是迎合人的需要去設計,而非工程為本。他指啟德發展區原以工程角度着手,於是海濱旁設置兩條行車道,可謂「大煞海景」。當時任職啟德辦事處專員的他,決定將車道移至前跑道中央,形成全長11公里的無車海濱帶,市民可徒步走至海濱,近距離欣賞海景,而非放眼一片沙塵滾滾。

本身是建築師的鄧文彬、陳祖聲認為,透過城市設計,可減少馬路佔城市的空間,而「慳」出來的空間可作綠化地。(資料圖片)
一塊地如果以工程行先,就諗嗰度有幾多人、條路要有幾闊;但如果係設計行先,應該先諗希望有咩效果,例如綠化空間、營造鄰里關係、有無陽光通風。
前建築署副署長、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前主席鄧文斌

鄧文彬認為城市設計並非僅是美化環境的「化妝師」、滿足工程項目中冷冰冰的數字要求,而是透過完善規劃城市未來願景,令生活更宜居,「好似環保咁,唔係講緊做幾多塊太陽能板,而係生活上減少虛耗,引入自然光和風。」

陳祖聲認為,香港傳統的規劃思維都是先規劃車路、交通等配套,再考慮具體設計,令城市缺乏人性化。(林若勤攝)

香港規劃以車路行先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主席陳祖聲嘆,香港城市設計工作一直是「化妝師」,美化擬訂好的發展項目,並非由規劃設計入手,所做的工作亦僅限於執漏補漏,如早於1990年代的西九龍填海區,由拓展署負責,其規劃以車路行先,「好典型的香港規劃,當時得一半地可以拎出嚟,其餘都係路」。

更新指引料2020年完成

規劃署早於2003年推出《城市設計指引》,為業界提供發展時應採用的概念和原則,陳祖聲稱,《指引》實施近20年已過時,舉例指落馬洲河套區跟足《指引》,採用由矮至高的層遞式設計,「但離遠睇係極怪,好似金字塔」。而且鄰近鐵路的區域反而樓層較矮,不符合用地經濟原則。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主席陳祖聲(左)、前主席鄧文彬(右)接受訪問時表示,城市設計並非滿足數字上的要求,而是如何提升生活質素。(林若勤攝)

陳祖聲透露,學會與規劃署正洽商更新《指引》,新《指引》將要求設計更因地制宜(Site-Specific),而非單一做法,「唔可以A搬去B、B搬去C,《指引》唔係提供倒模式答案。」他預料最快可於2020年完成。

此外,學會正籌集有意參與香港城市設計的公司名單,以供政府參考,他指現時名單約有20間,均具國際的設計經驗,三分一屬海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