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解讀攻略:民望跌多少才重要?選舉形勢點理解?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每當本港有重要的政治及公共討論,很多時都有機構進行民調。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梁啟智指,科學民調為社會提供重要的民意資訊,但所有研究都有限制及爭議,更有人利用民調引導輿論,提醒讀者在閱讀民調時要注意六大要點。
註:以下資料由梁啟智講述,《香港01》記者整理。

1. 誰的民調?

留意民調是由哪個機構發起、哪個機構負責進行的。例如,選舉時不同政黨都會委託研究機構進行民調,一些民調或會偏幫某一方,要多參考不同機構的民調結果。此外,亦可注意研究機構以往的民調是否都公允、可信、具科學性,有否大差錯或偏頗。

科學民調起源自1930年代的美國,初期研究方法有不少問題,美國曾發生「杜威擊敗杜魯門」的烏龍事件,即使經過多年發展和修正,民調仍有限制及爭議。﹙受訪者提供﹚

2. 支持和不支持以外的資訊

香港民調回應分佈通常呈「山字」形,即0-10分中,回應0分、5分和10分的人佔大多數。而一般報導只提及支持者及不支持者的總比例,忽略回應者意見兩極化的情況。

3. 選舉滾動民調:些微波動或只是誤差

在一些選舉中,媒體會每天報導滾動民調結果,如果只是1%左右的些微波動,通常只是隨機抽樣的誤差,並不代表選舉形勢有大改變,要看更長時間的趨勢,如「每週形勢」等。

在一些選舉中,媒體會每天報導滾動民調結果,如果只是1%左右的些微波動,通常只是隨機抽樣的誤差,並不代表選舉形勢有大改變,要看更長時間的趨勢,如「每週形勢」等。﹙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網站﹚

4. 民望調查:留意大升大跌、長期趨勢

與選舉民調類似,要理政治人物民望調查的結果,要重點看趨勢。若果某官員的民望有每月下跌1%、持續下跌半年的情況,就很值得討論;又或者某官員在某次民調分數大幅下跌5%或以上,也值得注意。

與選舉民調類似,要理政治人物民望調查的結果,要重點看趨勢。﹙香港大學民意研究網站﹚

5. 問卷用詞、提問的方式

更進一步,對問卷的用詞、提問的方法也可留神。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美國曾有機構就奧巴馬醫保進行民意調查,發現用「Obamacare」及「ACA」兩個意思完全相同的用字,可得到相差甚遠的結果。而對於一些複雜的議題如「明日大嶼」,亦要注意問卷對其定義是否清晰。

6. 其他:隨機抽樣等

更進階的,留意民調是否已盡可能達致隨機抽樣。例如,港大民研計劃會隨機撥打家居及手提電話號碼,如果是家居電話,會再以「即將生日」的抽樣方法抽取一名合資格人士接受訪問,目的是為了消除某一類家庭成員經常接電話的不隨機因素。

港大民研計劃會隨機撥打家居及手提電話號碼,如果是家居電話,會再以「即將生日」的抽樣方法抽取一名合資格人士接受訪問,目的是為了消除某一類家庭成員經常接電話的不隨機因素。﹙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