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者研新式顯微鏡 立體看細胞助診症 最快5年後應用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X光電腦斷層掃描(X-ray CT)在使用時會釋出輻射,不適合短時間內多次使用,亦捕捉不了微小的細胞。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周仁杰研發「反射模式層析相位顯微鏡」,醫護人員毋須使用任何高強度輻射儀器、注射顯影劑;透過顯微鏡,便可即時為病人進行掃描。
新技術的辨析度比X光提升近千倍,更可看到細胞三維成像,有助醫生診症。研發團隊期望五年內製作出第一部儀器,未來五至十年內於醫學界應用。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9得獎主周仁杰教授表示,11人研究團隊自2017年開始,積極研發活體層析相位顯微技術(簡稱TPM技術)。周表示,傳統掃描技術只能看到大塊組織,而不能看到細胞;新技術成功突破局限,可實時觀察到微小的細胞、組織立體影像,解析度達至亞微米級,辨析度比X光提升近千倍。他續指,醫護人員借助顯微鏡診症,「例如癌變細胞會更軟」,相信可更早診斷病症,採取治療。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周仁杰獲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9。(黃詠榆攝)

以眼疾為例,周解釋現時主要靠眼底相機和眼部斷層掃描檢查(OCT),新技術可應用於高分辨率的眼底成像,仔細檢測各類型眼疾。另外,視網膜連接神經,高解像度的三維圖像可顯示光敏細胞和視神經之間的異動,可及早辨別出視覺退化的病症、阿茲海默症等。

他預計,五年內可製作出儀器,料五至十年內可於醫學界應用。不過,技術亦有局限,周仁杰指顯微鏡的穿透深度只有幾毫米,故只能看到眼睛、皮膚、神經等身體部位,長遠盼技術成熟後,未來可再於研發內窺鏡版本。

新技術的辨析度比X光提升近千倍,更可看到細胞三維成像。(黃詠榆攝)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於2012年成立,旨在物色一批極具才華,學術成就足以在國際學術界競爭的學者,在其學術成就剛起步階段,獲得支持,得以在科研﹑個人能力和專業上盡展所長。每個科研基金最多有500萬元供五年研究之用。

周仁杰表示,期望於五年內製作出第一部儀器。(黃詠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