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學童自殺個案分析 雙職父母工時長缺溝通 不知子女為何死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今(17日)接受電台訪問,指分析過學童自殺死亡個案,發現部分低收入家庭父母工時長,缺乏親子溝通,甚至有雙職父母到小朋友已輕生,仍「唔知發生咩事」,建議增加支援。前線社工指出,基層學童面對多重壓力,除背負經濟支柱的期望,學業、前途選擇上受限,再加上父母雙職、溝通有限,只能轉以依賴朋輩及學校支持,這兩方面一旦生變,極易感孤立無援。
有多取錄基層生的中學校長表示,有八、九成學生父母均在職,雖未見需要額外支援,但老師一向會主動出擊、例如在社交網絡上「add」學生成為朋友,務求及早發現有情緒問題的學生、對症下藥。

上網學習支援計劃明年結束,港府將邀請關愛基金研資助清貧學童購平板電腦。(資料圖片)

教育局因應上學年多宗學童自殺事件,三月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檢視問題,委員會下月將向政府提交終期報告。

委員會主席葉兆輝表示,分析過去3個學年、共34宗中小學生自殺死亡個案,發現自殺成因涉及多方面系統性問題,如入大學百分比低、學生只面對單一發展出路;教學課程緊迫令師生無空間檢討學習;部分低收入家庭父母因工時長,缺乏跟小朋友溝通機會等。

防止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右)表示,居於劏房或臨時屋的學童,心靈及成長會受頗大影響。(資料圖片)

葉兆輝表示,其中一個「令人傷心個案」,自殺學童的媽媽任職酒樓洗碗清潔工,爸爸則是夜更保安員,小朋友「出事」時,兩人均「唔知發生咩事」,反映低收入家庭父母雙職,加上工時長,缺乏跟子女好好溝通的機會,但為了維持生計,父母亦別無選擇,直言:「如果做8個鐘夠(維持生計),父母也不用做足12個鐘。」

葉亦留意到住在劏房或臨時屋的學童,心靈會受較大影響,希望政府長遠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足夠支援,以及改善教育制度,例如放寬大學學位申請資格。

社工:基層學童背負經濟支柱期望

專責網上青年外展工作的小童群益會社工何振宇表示,暫時未有數據顯示自殺學童成因與家庭收入有關係,但可以肯定多數基層學童的父母,因工作未能跟子女好好溝通,令學童轉以依賴學校及朋輩之間關係,一旦連這兩個支柱也失去,例如遇上課業問題或朋輩關係有變,就會變得孤立無援。

何振宇表示,在曾接觸的案例當中,有部分低收入家庭學童擔心家境問題,唯因自信心低落,不敢與朋友傾訴;而基層學童大部份亦背負家庭經濟支柱期望,曾有個案本來希望在大學修讀藝術,但父母期望他修讀會計等較為實際科目,令孩子面對前途壓力,失去學習動機。

另外,何振宇亦同意葉兆輝指住屋環境對學童心靈影響。他指過往案例顯示,由於居住空間小,家庭之間容易因小事有爭執,如「爭電視」,就算吵架完,都「無地方透氣」,狀如困獸鬥,雙方的負面情緒未能渲洩,親子關係累積壓力,最終互不理睬。

他建議基層家長盡量每日抽半至一小時與子女用心傾談,切忌一開口就問學習進度,對他們造成壓力;而學校作為學童的「第二個家庭」,可藉節慶日舉辦活動,增進師生關係。

基層校老師主動加Facebook 掌第一手動態

廠商會中學校長麥耀光表示,學校多取錄基層學生,有八、九成在校生擁雙職父母,因而缺乏跟父母溝通機會,雖未見得需要額外情緒支援,但麥校長亦坦言校方須防範於未然、打好師生關係,老師、校長平日會相約學生午膳,課後老師會與學生在校園「一齊hea」聊天,亦會主動加學生的Facebook,緊貼學生的動態,當察覺他們遇上家庭問題或累積負面情緒,亦可及早對症下藥。

麥校長指,校方若發現個別家庭關係較差的學生,一般會在家長晚會或派成績表當日跟父母傾談,建議方法、改善親子溝通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