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圖表】疫情對零售衝擊遠超沙士 食肆收益錄歷來最大跌幅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本港三個多月,經濟嚴重受挫,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跌8.9%,是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政府統計處日前再公布零售銷貨及食肆收益兩組數字,顯示在旅客大減,限聚令、限客令等措施下,本來已不景氣的各行各業受到進一步打擊。
本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2、3月按年跌幅均超過40%,遠超沙士期間的15.2%的最大跌幅;而首季食肆收益價值亦錄歷來最大跌幅。
專家預計,零售數字會繼續錄得按月升幅,但估計按年變動未必會在短期內反彈;零售數字實際上在去年初已持續按年下跌,主要因為港人消費有結構性轉變,網購比例增加,疫情期間尤其明顯。

疫情在1月底傳入本港,並在3月席捲全球,不少港人從疫區回流,令本港確診人數急升,港府同月推出多項減少社交接觸的措施,食肆生意慘淡。今年首季食肆總收益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17億元,按年下跌31.2%,亦是歷來最大跌幅。

1月食肆收益跌幅曾收窄 首季錄史上最大跌幅

實際上,每月食肆收益價值自去年4月起開始錄得按年下跌,其後跌幅擴大至去年年底的14.1%。而受惠於農歷新年檔期,今年1月跌幅收窄至10.8%。惟其後疫情來襲,今年2、3月食肆收益按年跌幅達到42.1%及41.7%。

個別食肆類別方面, 中式餐館收益跌幅冠絕各類食肆,3月收益價值按年跌53.9%,其次是酒吧,按年跌幅同樣超過五成。而非中式餐館、雜類飲食場所、快餐店,亦分別錄得38.9%、31.6%及23.9%的跌幅。

2、3月零售按年均大跌四成以上

消費方面,訪港旅遊業受重挫的同時,本地消費活動亦受到防疫措施影響,首季私人消費開支按年下跌10.2%。另據統計處公布,3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30億元,按年跌42.0%,不過跌幅已較2月縮小。實際上,零售銷貨價值自2019年2月開始錄得按年下跌,至今已連跌14個月。

本港2月、3月分別推出針對內地及外國旅客的檢疫措施,主要做旅客生意的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零售商是重災區,3月銷售價值按年大跌75.2%。其他零售類別亦普遍下跌,如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亦按年大跌66.4%。不過,受益於廁紙、消毒藥水等防疫物品搶購潮,超級市場逆市上揚,按年升16.1%,而包括百貨公司內的超級市場部門的超市銷貨價值更升近17%。

新型肺炎對港零售影響遠超過沙士

至於疫情在首季的合計影響,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35%。本港各類零售商中,超級市場對整體銷貨價值貢獻較大,3月達到51億元,佔比22.3%;其次是包括書籍、藥妝在內的其他消費品﹙22.1%﹚及耐用消費品﹙17%﹚。

比較新型肺炎及沙士期間的零售銷貨價值跌幅,可發現新型肺炎影響遠超過沙士。翻查數據,沙士期間﹙2003年3-6月﹚,各月零售銷貨價值按年下跌幅度在6%至15.2%之間。而新型肺炎影響本港期間頭三個月﹙2020年1-3月﹚,零售銷貨價值按年跌幅分別達到21.5%、44%、42%。

專家:消費結構轉變 食肆收益勢反彈

對於新型肺炎影響遠超過沙士,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指,主要原因是沙士當年並無封關措施,但今次疫情有封關措施,旅客人數減銳減致零售數字大跌。他進一步指出,早在疫情及去年社會運動發生前,零售銷貨價值在去年2月起開始按年下跌,主要因為港人消費有結構性轉變,網購比例增加,疫情期間尤甚,而當中海外網購數據並不會統計在本港零售銷貨數字中。

莊太量指,零售銷貨價值在去年2月起開始按年下跌,主要因為港人消費有結構性轉變,網購比例增加,疫情期間尤甚。(資料圖片 / 龔嘉盛攝)

近日疫情有受控跡象,連續多日無本地確診個案。莊太量預計,本月零售數字會繼續錄得按月升幅,但他認為按年變動未必會在短期內反彈。而防疫抗疫基金中對零售業的資助,他認為主要用於出糧,未必有刺激效果。食肆收益方面,莊太量估計限客令鬆綁後數字會大幅反彈。

▼政府派口罩安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