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闆淪落劏房戶再變麥難民 等10年終上樓 重回劏房做導賞員

撰文:洪芷菁
出版:更新:

香港現時有超過22萬人蝸居劏房,不少環境惡劣,甚至要與木蝨老鼠為伴,租金卻是豪宅均價水平。原居於700平方呎私人單位的劉振華,因生意失敗公司破產,淪為劏房戶,居住單位只及之前一成,但其後更因負擔不起租金,變成無家者「麥難民」。10年過去,他在今年獲派公屋,總算捱過黑暗日子。不過劉振華現時仍會重返劏房,但不是居住。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年推出「侷住體驗館」,邀請市民親身體驗「原汁原味」的劏房實境,並訓練超過10位導賞員,當中不乏無家者、前無家者、惡劣居所居民等,劉振華為當中之一,帶領大眾更了解基層住屋環境及不同階層人士的故事。

+5

無家者人數升幅98% 住屋貧窮易被標籤

經社署登記的無家者人數在2021年升至1,562人,較2014年數字增幅近98%,而女性無家者人數亦升至171人,增長率為397%。惟政府資助無家者宿位在此期間只增加26個,現時為228個,增長率只有11.2%,即「宿位增長率」遠遠跟不上「無家者人口增長」。基層市民多年以來不只備受 「住屋貧窮」的困擾,惡劣居所的住戶及無家者更容易被公眾標籤。

「侷住體驗館」位於大角咀嘉善街15號2樓,館內保留單位內部原有時代特色的間隔和裝修,如懷舊地磚、窗花、通花屏風等,以一比一還原基層住屋實境,包括板間房、閣仔房、幾伙人共用廁所、廚房等,並有無家者及劏房住戶化身導賞員細訴生命故事。

慨歎住劏房被標籤為「無能力」

導賞員之一的劉振華因為生意失敗,公司破產,後來又患上銀屑病及抑鬱而無法工作,無奈由租住一間700平方呎私人住宅單位,搬到牛頭角約80平方呎的劏房,他形容環境「麻麻地」,隔音差,聲音嘈雜,而且不通風。

住劏房6年,情況卻更差,不想繼續捱每月約4,000元貴租,決選擇露宿麥當勞,成為「麥難民」。

施麗珊:現在香港十個有兩個窮

劉振華其後獲社協幫助入住無家者宿舍三年,劉先生今年成功獲批輪後了10年的公屋。他認為社會大眾往往對劏房戶和無家者標籤為「無能力」、「低收入」等,而對於「搞到衛生環境唔好」的標籤,他不以為然,「我只係瞓覺……我通常係出面食,所以我唔會製造垃圾。」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指,現在的年代「十個有兩個窮」,成為社會少數便容易受歧視及被標籤。

劏房戶被指邋遢無洗澡 自卑不敢出屋

同為導賞員,現年64歲張利名因有傷患無法工作,面對無錢交租的困境,更患上精神分裂症,甚至出現輕生念頭。她回憶當時居住的劏房環境,「蛇蟲鼠蟻,又臭又焗,百花齊放,咩都有。」該單位不到100平方呎,環境不通風,空氣亦有異味,而且因沒有晾曬衣服的地方,衣物總有噏味。

張利名回憶說,曾被人說自己沒有洗澡和邋遢而感到自卑,不敢跟別人說話,也不敢出屋或接觸人。她曾向社會和政府發聲,希望政府訂立租務租約制度,建更多社會房屋安置基層市民,卻被業主趕出家門。後來得到社協幫助,現在住在英華街的社會房屋,指那邊空氣好,洗完衣服再不怕有噏味。

另一位導賞員陳毓權指,曾經因為吸毒被捕,後在福音戒毒所戒毒。他回憶年輕時加入童黨,從而接觸毒品,當時兩三個人一起居住在板間房,「板間房就無私隱,啫係講乜嘢,啫係打仔又好……兩個人傾偈都無咗私隱。」斷斷續續地住在不同的劏房,「左搬右搬」,最差試過露宿通州街。

現時他獲社協幫助,成功經抽籤,租住位於尖沙咀的過渡性房屋賓館,為獨立套房,設有廁所,單位面積約60、70平方呎。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今年到場參觀,她表示,一進場已很感動,憶起以前住過劏房的日子,很有共鳴,又指「住劏房不是罪,窮也不是罪」。另一議員林筱魯指,如果能提供稍微好的居所,都能令基層市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變。

體驗館現時只接待團體導賞,歡迎學校、團體、商界等預約專場,有興趣團體可致電27139165或27253165,或電郵至soco@soco.org.hk查詢。

.整個展覽導賞及真人圖書館活動大約1小時45分鐘

.活動為收費項目,需要預約,費用$150/位,最少十人成團。

.收益用作支持本會之導賞員服務發展及基層居民扶貧工作。

.詳細收費視參觀人數而定,填妥報名表後本會將盡快與你聯絡

.展覽館位於唐樓大廈內,需要行樓梯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