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習近平宣示統一立場 台港鴕鳥心態不可取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1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被外界普遍解讀為「統一宣言」的談話,他除了闡明對今後兩岸關係走向的立場,還明確給出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思路和制度性框架,包括提出要探討「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可惜的是,台灣民進黨政府只給出機械式回應,反映的依舊是政客的鴕鳥心態,讓關心台灣和兩岸關係前途的人愈發憂心;與此同時,對作為「一國兩制」首塊試驗田、實踐中既有成績也有教訓的香港來說,習近平此番講話,卻未嘗不是一個「重拾初衷」的契機。

相比1979年發表、以兩岸親情感化台灣的《告台灣同胞書》,習近平的對台新論述相當務實。他在十九大報告中已經表明,要在本世紀中葉(大約2049年),把中國建設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在1月2日的講話中強調,「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表明中共不會容許台灣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缺席。習近平雖然重申「維護和平統一前景」的基礎及良好意願,但拒絕承諾放棄「武統」,不排除對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人的「台獨」分裂行為使用武力。

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被外界普遍解讀為「統一宣言」的談話。(資料圖片/新華社)

習近平講話數小時後,台灣總統蔡英文召開記者會回應,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更將「九二共識」等同「一國兩制」,並強調「四個必須」和「三道防護」。必須指出的是,「四個必須」和「三道防護」看似新穎,實際上只是舊調重彈。

誠如幾位台獨元老在給蔡英文的公開信中所指,蔡英文定義的「維持現狀」已經不可能;雖然處於不同視角,對岸的中共估計也無法認同蔡英文「維持現狀」的說法。若她決意推動台獨,必須向台灣人說明如何推進,以及台灣人民將要承擔什麼後果,而不是模糊議題,甚至用政治囈語來混淆兩岸現狀,更不能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誤導台灣人民,令他們誤解因錯誤管理兩岸關係而產生的後果。

若蔡英文決意推動台獨,必須向台灣人說明如何推進及台灣人民將要承擔什麼後果(資料圖片/中央社)

北京務實轉而攻心 台灣政界繼續裝睡

馬英九執政年代,兩岸關係大致良好,但蔡英文上台以來,兩岸中央政府層級的聯繫完全停頓;另一方面,北京亦已將「台灣當局」和「台灣人民」區分──不太在乎台灣內部由誰執政,而是把工作重心轉向台灣人民。具體來說,北京主動透過「惠台31條」等措施,給予台灣民眾與內地民眾同等待遇,利用這種單邊自主和單向融合的方式,為將來啟動雙向融合發展,以及讓台灣方面有意願來啟動雙邊協商談判,創造有利條件。

習近平勾勒的統一藍圖中,最大亮點是邀請反對「台獨」的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在中共看來,既然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自然沒必要跟她談。事實上,北京早就不介意蔡英文和民進黨說什麼、做什麼,而是乾脆繞過台灣執政當局,與「代表性人士」磋商。

北京這樣做,無疑是借鏡昔日處理香港回歸問題時的「故智」:《中英聯合聲明》在1984年簽署後,由內地和香港委員組成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翌年7月正式成立。如今,習近平提出推舉代表性人士,共襄制度性安排,實際上已勾勒出「台灣版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輪廓。

馬英九執政年代,兩岸關係大致良好。(資料圖片)

可惜的是,對於習近平的講話,台灣政界卻繼續裝睡,這當然也是在預料之中:無論是馬英九、朱立倫,以及蔣萬安等接受「九二共識」的藍營政客,抑或是主張台獨的綠營人士,他們眾口一詞否定「一國兩制」。

國民黨對「一國兩制」表示質疑,這種即時反應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作為有志於執政的政黨,它必須超越「九二共識」、深化兩岸對話,還要勇敢面對「台灣前途該如何管理」的挑戰。我們認為,對具備獨特歷史身份的國民黨來說,超越「九二共識」的最佳方法,就是以開放務實的態度,開始思考「一國兩制」對統一後的台灣究竟有什麼意義。如果國民黨不贊同這種方式,那它應該清楚說明統一後的台灣將會採用何種政治方式,同時也應界定兩岸關係,並提供自己的方案或優化方案,因為台灣人顯然不會接受「一國一制」的選項。

至於綠營,如果執意推動所謂「台獨」,它將要應對大陸「武統」,屆時或要依賴美國保護。倘若美國不給予積極支持,「台獨」勢必破壞兩岸和平統一的機會,這對絕大多數台灣人是不公平的;如果美國軍事介入,台灣人所要承受的傷害更會是災難性的,這種後果綠營顯然也無法承擔。

其實在「台獨」問題上,大部分綠營從政者並非鐵板一塊──「台獨」要求不少是對當年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情緒性回應,更是部分基本教義派這麼多年劫持自由派、民主派、反威權主義者的結果。台灣現時不再實行威權政治,台灣人亦已經能夠自由思考自身前途。既然如此,綠營人士應理性探討台灣今天面臨的選項,衡量各種可能,科學說明兩岸關係應如何管理,而不是借用意識形態和政治口號,混淆視聽,誤導兩岸關係發展。

「台獨」勢必破壞兩岸和平統一的機會。(資料圖片/路透社)

香港被貼負面標籤 港府有責撥亂反正

對於習近平提出要探討「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不少台灣人心存疑慮,他們把「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視作反面教材,而「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號近年亦不絕於耳。既然對「一國兩制」的質疑已在台灣出現、既然部分港人亦對這個制度心存偏見,北京和港府便應通過實踐和修正,不斷提升「一國兩制」的品質,同時解決在實踐中的一些問題,重建人們的信心。

「一國兩制」最初是鄧小平為了兩岸統一而提出的,因緣際會首先在香港實施。基於其創新性,它必然經歷不斷實踐和摸索的過程,有成績也有教訓。去年,英國《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邀請「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到香港外國記者會(FCC)演講後,被港府拒絕入境,此事在台港引起爭議。港府官員必須反思,在堅守「反獨」立場時,是否有更佳的方法處理這類事情,至少在大多數人看來,對馬凱的處理手法並不符合港府一貫做法,對認識「一國兩制」也是負面的。

對北京來說,要消除台灣對「一國兩制」的疑慮,方法是令這個體制在香港運作更暢順,令港人相信「一國兩制」符合大家期望,而且還在不斷優化,令對香港前景有憂慮的港人釋懷,讓一些人的偏見再無市場。如此才可讓一些固執和有偏見的台灣人相信:實施「一國兩制」後,他們的生活不會比現在差,讓那些企圖抹黑兩岸統一的言論失去號召力。

「一國兩制」最初是鄧小平為了兩岸統一而提出的,因緣際會首先在香港實施。(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要留意的是,統一後在台灣實踐的「一國兩制」,必定不會照搬香港的「一國兩制」,兩者之間必然存在差異。台港兩地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環境不盡相同:台灣與大陸分離是國共內戰的結果,並非如香港般是前殖民地,要與英國討論如何回歸;台港兩地的政治體制也有不同,台灣早已建立選舉式民主,這在兩岸統一後顯然不會改變,鄧小平當年甚至說過,台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估計這種做法將會得到保證,但如何落實則需要討論。

「一國兩制」在台灣實施時,必然會汲取香港的經驗和教訓,好讓這個制度性安排在香港運作時出現的一些問題,減少在台灣出現,令「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個負面標籤,變得正面。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月14日出版的第14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