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博評】回應林輝:比較長毛與毓民,先搞懂思考方法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林輝比較長毛及黃毓民二人…用「長毛對盟友的態度」比較「黃毓民對對手的態度」是一個不合理的比較。若比較二人如何對待自己的盟友,或對家,這才是公平及合理的比較。這只是思考方法101,想不到作者作為一名大學講師也察覺不到。
安哲羅

文:安哲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今屆立法會選舉曲終人散,當中最引起話題的,就是曾任兩屆立法會議員的黃毓民爭取連任失敗。而最意想不到的是,他在一個已新增一個席位的選區九龍西,以四百多票之差敗給一個首次參選的小女孩。

結果公佈後,立即有不少人評論,嘗試充當專家解釋黃毓民敗選的原因。其中一篇刊登在《香港01》的文章〈長毛與毓民:兩種氣度,兩種結局〉用長毛作對比,解釋黃毓民常批評別人,因氣度不足而敗選,文章在面書廣傳,成為《香港01》的精選文章。

或許這是黃敗選的原因,但我卻有以下的質疑:黃一向性格鮮明,政府及泛民都常常成為他炮轟的對象,選民不是第一天才認識這個青筋暴現的他,而我相信這個形象是他在過去兩屆高票當選的原因之一,受選民付託大力監察政府,成為如曾鈺成所暗示最有殺傷力的議員。所以說黃因為常批評別人而遭選民放棄似乎言過其實。

在九龍西直選從未敗陣的黃毓民(中),迎來首敗,與敗選九龍東的黃洋達(左)和當選新界西的鄭松泰(右)一同躬躹道歉。(鍾偉德攝)

犯上證據不完整謬誤 挑選有利資料作結論

姑勿論他敗選的原因為何,但貴為大學兼任講師的作者林輝,卻在文章中犯了一個上過思考方法學的大學一年級生也不會犯的思考毛病——證據不完整謬誤(fallacy of incomplete evidence),即為了支持自己的結論,故意挑選對自己結論有利的資料呈現,卻忽略其他重要的資料。

在文章中,林輝比較長毛及黃毓民二人,雖然同為抗爭者,但對人的氣度及態度不同,長毛有氣度而黃毓民沒有,然後提出「一個分裂,一個團結,誰走得遠?」的發問,暗示這是二人結局不同的原因。

普羅政治學苑的黃毓民為熱血公民的鄭錦滿拉票,與市民握手打招呼。(江智騫攝)

但我想指出,作者第一步的這個「比較」已是不合理。當他談及長毛的氣度時,引用的例子是譚得志、陳志全及劉嘉鴻等,都是他的選舉盟友,然後指出長毛對他們好好,所以有氣度。相反,談及黃毓民時引用的例子卻是他的選舉對手如劉小麗和游蕙禎,然後說他常常批評,所以沒有氣度。一個是盟友,一個是對手,對待方法不同是自然不過的事,當然作者沒有提及黃毓民也常常開火批評建制派。因此林輝的比較是基於選擇性取材,若按他的邏輯,我也可以說黃毓民大部份時間都是幫他的盟友到其餘四區助選而較少到自己的區,甚至現在連議席都犧牲掉,而長毛及其盟友也曾痛罵過黃毓民的陣營,因此黃毓民有風度而長毛沒有,這說法也是不合理的。

此外,這個比較多了一個變項(盟友及對手的不同對象)仍未消除及控制(control),所以用「長毛對盟友的態度」比較「黃毓民對對手的態度」是一個不合理的比較。若比較二人如何對待自己的盟友,或對家,這才是公平及合理的比較。

這只是思考方法101,想不到作者作為一名大學講師也察覺不到。或許,政治偏見真的會傷害理性思考。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